把握课堂讨论策略 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谌响有
[导读] 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

        摘要: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获取知识技能、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思维发展等采用的方法。素质教育是十分强调个性教育的,而个性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等;其核心是培养创造精神,即重视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而课堂讨论最利于发展学生个性[1]。
        关键词:课堂讨论  小学数学  个性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课堂讨论策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把握课堂讨论的要求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也意识到需要重视课堂讨论,但往往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只注意到了课堂讨论的形式,没有组织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把问题停留在表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也有的课堂讨论安排的问题过多、过简或过难,结果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所以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必须明确课堂讨论的要求。
        1、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产生思维兴奋点的问题。要设计有思考性或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避免提过于简单或无效问题的使用频率要减少到最低程度,而应多提能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的问题,如:“谁还有别的说法?”“谁有补充?”“谁比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更好?” “……”
        2、要精心设计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人人动脑,人人有机会表达的情境,就要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笔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认识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主动的探索精神,促使每个人的思维在课堂上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想,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抓住课堂讨论的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组织讨论时没有选准课堂讨论的内容和时机,导致课堂结构涣散,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现以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内容为实例,谈如何抓住课堂讨论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1、引出方法时:在引导得出方法时,组织安排讨论。给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动中求思,思中求知,知中求新。如:“在学生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个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  跃跃欲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准备怎样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要求同桌讨论。在同学们认真地进行讨论后,请大家相互交流。有的说先摆1排,看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再数能摆多少行,最后算出共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亦有的说1个1个地摆……此时,教师点拨,若长方形很大,你还这样1个1个地摆,情况会怎样呢?显然第三种摆法太麻烦,不可取。
        经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反馈,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摆、数”等量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而且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引出建立了感性认识。安排这样的讨论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从而形成大脑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大脑皮层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2]。
        2、得出规律时:在得出规律时,安排适当的讨论,可促使学生进行一层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分析得出面积有两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教师提问:怎样表述方能把面积的两层含义说的完整又简洁?学生们经过讨论,有的说: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也有的发表意见:应表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此时教师及时把握讨论的反馈信息,让学生分析上述两种表达方法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很快找到不同处:第一种两层意思中间用“和”,第二种两层意思中间用“或”。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用“和”?又为什么用“或”呢?“和”、“或”有什么不同的用法?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面积”含义应正确表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经过这样的讨论,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概括性,为以后的自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萌发协作精神,也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重、难点处理时:在处理重、难点时,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汲取,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如“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比划”。先让学生观察投影仪上出现的两根小棒有什么区别,两个正方形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同桌学生讨论。学生们经过探讨,自己明白了长度单位用来表示长短,面积单位用来表示面的大小等知识点;再要求同桌面对面动手比划,先比划厘米、分米、米,再比划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经过观察、比划,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是怎样的,面积单位是怎样的,把体会讲给同桌听……经过讨论,不但从感性上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不同有了认识,从理论上也对此有所了解。
        安排这样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4、知识易混处:知识易混处组织的讨论,可使学生辨明是非、真伪,获取正确的、有利于自身素质发展的知识。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教师先让学生用手指指周长,用手掌摸面积,然后组织前后两个同学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因为有前面的“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作知识基础,加上手指指周长,手掌摸面积的动手操作,又经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解决该问题,明白周长是“细细的一段”,表示多长,用长度单位;面积是“平平的一片”,表示面有多大,用面积单位……
        经过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转化。
        三、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
        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确保讨论朝正确的方向热烈地展开。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恰当地利用提问。要引导学生发言,并围绕问题进行。为了引导学生发言,提出发散型的问题比收敛型的问题有效,而评价性的问题则更有效。鼓励学生发言,使学生广开思路。
        2、创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一方面应尽力避免流露出对学生厌烦的情绪,做到使所有的学生均受到同样的对待。另一方面,对待学生的错误又不能置之不理,应对学生中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并予以改正。但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当讨论处于混乱状态时,可以通过重复提问使学生弄清情况,继而弄清各种观点的正确与否[3]。
        3、及时纠正离题现象。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一旦讨论出现离题现象,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所要讨论的论题,有时也可以临时终止讨论,通过小结来理顺学生的思路。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需要数学教师正确把握课堂讨论策略,时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个性化教学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邓志伟著, 2000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江关辉.  知识窗(教师版). 2018(06)
        [3]帮助教师找“感觉”[J]. 李瑞艳 人民教育.?201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