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2000—2020年间德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目的在于探求中小学德育研究发展的脉络和前沿热点,期望在探寻中小学德育研究变迁过程的同时,为德育政策的制定与改革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德育”并“中小学”,或者“主题=道德教育”并“中小学”。文献来源为核心期刊和CSSCI进行检索。使用CiteSpace软件,所有参数设置完毕后,删除了会议、报告以及各类公告声明等无效资料后,共得到507篇相关文献,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关键词能体现论文的选题方向和研究重点,对关键词进行梳理,可以清晰地展示我国德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功能,本文绘制了我国德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 1) ,图中的十字代表节点,十字的大小代表节点出现的数量与时间演进的关系,节点之间的线重叠越多,表示节点的传承关系越紧密。除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等主要关键词外,较为突出的关键词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教师”、“德育目标”、“德育功能” 、“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衔接”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德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热点,但从新的研究热点发展出来的不同主题之间连线较少,说明主要的研究点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依据主研究点细化出来的研究主题较多。新的研究热点如“学科德育”、“一体化”、“德育衔接”等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这表明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的主题将不断深化,研究范围继续扩展。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分析,本文提取了前20个频次较高并且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从德育研究前沿关键词凸显统计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道德教育”的中心度和出现的频次最高,因为这三个关键词是中小学德育研究领域中最基础的关键词,所以不足为奇。“立德树人”和“德育工作者”的中心度分别为0.15和0.11,出现频次分别是28次和26次,这表明研究者持续关注这两个研究主题。接下来,中心度较高的主要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工作”、“德性”、“隐性课程”和“网络德育”,这些关键词也体现出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热点变迁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紧跟时代的潮流,从校园外延到网络;坚持服务社会、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仅注重研究外在的显性课程,也开始着力于对中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不断深化内涵,为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基础。
图1 我国德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三、对重要研究方向的综述
(一)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交互作用
显性德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教育对象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隐性德育能够为显性德育提供一种更潜移默化、更影响深远的互为补充的形式。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长期以来,显性德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在中小学中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教材、大纲要求和与之匹配的专业的师资队伍。要求教育对象严格遵守的以制度存在的学校管理制度、行为规范都是显性德育的一部分。而隐性德育普遍存在被忽视的现象,学校中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也没有有效的措施来施行,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隐性德育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与时空接受德育影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直接或者间接地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熏陶。所以隐性德育有它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不应被割裂开来。
如何将隐性德育课程显性化就成为了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德育的隐性课程存在的形式多重多样,比如校园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 比如校园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及各种庆典仪式,比如老师间或师生间言谈举止间所体现出的态度、意象和情感等。在这些德育隐性课程中, 可以把比较突出的、典型的、成熟的形态提取出来, 开发出一套德育的校本课程。
在举行校园竞赛活动时,师生往往只关注比赛的结果和名次,迎合社会和家长的要求。隐性德育课程的初衷是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获得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的成长,而现实中师生只是追求活动的形式,使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体现活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校园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学习分工合作,学习互相包容、互爱互助,充分发挥隐性德育的功能。
(二)网络时代下的德育
网络时代下信息鱼龙混杂,中小学生还缺乏筛选有效信息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如何引导他们在网络中做一个有道德有秩序的公民,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和隐蔽性的特点,中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社会缺乏具体可行的监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很容易发生网络失范行为。例如浏览色情暴力网站、谩骂他人、窥探他人隐私、散播不实信息等,对网络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网络犯罪现象。基于此,当前需要构建中小学健康良好的网络德育文化环境。
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网络德育的专著的作者曾令辉认为:“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1]
除了对网络德育进行概念界定外,许多学者还总结了当今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进行网络德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虽然我国的德育教育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与进步,但仍存在高品质的文献数量较少,研究议题有限的问题。未来从事德育研究的相关学者还应继续努力,拓宽议题,深入剖析,为我国的德育研究添砖加瓦,更好地为我国德育政策的制定与改革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