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新生依赖心理的个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姜雅美
[导读] 现在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基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现在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基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进入小学生活,许多学生都不习惯,什么事情都想依赖老师和同学。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以个案的方式进行了克服新生依赖心理的研究,采用以下几条策略:以学科章为奖励,促其主动学习;以典型事件为切入口,引其独立思考;以班队活动为载体,赋予其自信。在个案研究中寻找相应的策略,克服学生依赖心理,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一、问题的提出
        缘起: “ 老师,这个我不会,那个我不行”
        学生描述:熊××:一个活泼、好动的、胖乎乎的一年级小男孩。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作业拖拖拉拉,总想着有谁能帮助自己;作业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心;学习全靠都是家长代劳,一个依赖性特强的小孩。
        学习能力:  “老师,同学没教我呀”
        【案例】今天,课堂上做口算,可他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我奇怪地问:“你怎么啦?”他一会儿是摇摇头,撅撅嘴,好长时间,他才慢吞吞地挤出两个字,“老师,××同学,他没有教我怎么算,我就不会!”
不难发现,他自己没有去思考的习惯,也不愿意一个人把作业完成。一个依赖性非常强的学生,没有了别人的帮助,就“寸步难行”。
学习习惯:  “组长,妈妈没帮我放进去  ”
        【案例】每天来校上学,他总是丢三落四,每次组长收作业,他先大声说道:“有,在书包里呢!”书包里找不到后,他还总是振振有词,说:“是妈妈忘了放进去了,那不管我的事吧!”有时作业没完成就写上“老师,这题我和爸爸都不会做,所以我们没做”。
从中发现他学习的习惯差,经常有忘带学习用品现象,自己不做作业,总是找借口:不是忘记记作业,不是作业忘家里,就是爸爸妈妈不会做。
        家庭状况:“ 老师,你多照顾点”
        【案例】开学这一天,一位家长抱着一位胖胖的小男孩走进我们的教室,非常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说:“老师,你多照顾点,我们这孩子还小……”一连串的叮咛之后才走出教室,在门外久久不肯离去。
熊××妈妈也是独生女招上门女婿——他爸爸。他生活在一个看上去挺幸福的家庭,熊家对他期望很高,所有期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能出人头地。
        二、思考:
        “抱在胸前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长过分宠爱,形成了学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在一年级的小学生中,上下学需要父母接送、学习用品要父母代整理的孩子多得举不胜举,像熊××一样抱着进入教室学习的也大有人在。
        一年级新生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较差,。依旧停留在依赖性“断奶”期中。许多独立完成的问题都暴露出来,而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锻炼才能形成。教师们要及时给学生打上“克服依赖心理”这一针,帮助学生形成自理意识。
        三、实施策略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一旦养成就会成为克服依赖性的一种力量。

小学生依赖心理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克服的,更不是靠老师来个强制性命令或者强制性措施就行,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一步一步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克服依赖性。
        1.以学科章为奖励,促其主动学习
?    ?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闪光点,以满足他们追求自尊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奖励对有爱表现的强烈欲望的一年级学生是最具吸引力的,在学校这一大环境中更是散发出它特有的魅力。抓住这种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表扬熊××缺少表扬又依赖性强的学生,激发自信心和表现欲,引导激励积极性和自觉性。
        【案例】一次放学,熊××自己坐车回家,晚上七八点才到家。第二天他低头来校上课,我还拿出一颗话梅说:“你猜这是什么?”他说:“话梅。”我说:“不,这是一颗勇敢果,奖励你昨天的勇敢。勇敢的你如果能把这件事写成文章,你会变得更能干!”他喜的乐开花,美美地吃着。几天后,他主动交给我一篇文章(自己给自己的额外作业),写出自己那天的全部经过。
        看着他用真实的文章,语文老师及时在赋予一个学科章。这时他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通过引导激励学生的兴趣所产生的效果是没法和我们平时的苦口婆心的劝说相比的,这真是事半功倍啊。
        2、以典型事件为切入口,引其独立思考
        ?儿童时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低年级学生比较听话,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而在这阶段典型事件,更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 结合事实,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常抓不懈。要充分利用每一件典型的事件进行教育,从小事情抓起,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促进学生良好的自理能力的培养。
        【案例】数学能力测试中,熊××考试卷上除了计算题外另外全都空白。事后,数学老师问他:“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不会做,是你不懂吗?”他告诉老师:“我也不知道。”老师问:“怎么会这么说?”“因为我没有做过,所以我不知道。”……
        事后,我故意大肆宣扬他的优点,让他觉得自己非常棒。然后叫他自己读题重新做一遍,结果只有一题不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一番:这是一个超能干的学生自己能读题,而且正确率高,值得大家学习。
        从典型的事件入手,让他发现自己的能力,让他知道原来我是那么能干,没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我自己也能把事情做得很出色。只有有了自信,他才会努力去挖掘自己的潜力,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
3.以班队活动为载体,赋予其自信
        “在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希望自己被表扬的欲望。”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工作中用显微镜去观察学生的优点。学生学习习惯的每一点长处,笔者都会得到及时的表扬,赋予自信。如组织开展开了一些“让我来吧”、“小手,小手动起来”、“这个家,我来管”等锻炼学生自理能力的主题队会。通过班队活动帮助一年级学生“克服依赖”的心理,让他们自己学会穿衣、吃饭、洗脸、洗手、洗脚、洗袜子;自己简单地整理房间;自己整理书包、削铅笔,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总而言之,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自身的长期努力,需要老师、家长不断地督促引导。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其克服依赖心理,形成良好的的学习、生活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