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收获精彩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黄建珠
[导读] 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迷恋某项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
        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迷恋某项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可以分为几种类型,首先是好奇的兴趣,由于人本好奇的天性而对事物产生新奇趣,发生兴趣。其次,由于好奇而激发产生的兴趣,渴望了解事物的底蕴,并由此而产生了对某项学习或者工作的专注和投入。在投入过程中渴望有所发展,渴望与人合作,共同探讨,这就是发展的兴趣和合作的兴趣。此外,对成功的渴望又反过来影响并具有极大的鼓励作用,能够对参与者产生巨大的推动和鼓舞作用,使人们对事物的热爱成为长久的甚至终生的追求,这就是成功的兴趣。
        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要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必须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题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想方设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获取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很多的事实证明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学氛围非常的枯燥乏味,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要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老师就必须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老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老师还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使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才能不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2)师生之间要建立情感沟通的正常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初中生对老师的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所以语文老师不仅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体贴学生,还要尽可能多的参加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有共识,师生彼此之间的感情就会快速增加,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和谐统一。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应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要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对语言训练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方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着眼于诱导,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扭曲变形,“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语文变了味。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地把语文知识由浅入深地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主动去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在教学中可有机运用“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知识竞赛法”等加与引导。
3、着重于点拨,变“难学”为“易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差,语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讲课”仍然是老师讲。?我们不妨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吧。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叫着“画龙”,把老师的精要点拨,深入发掘叫着“点睛”。“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是不是真龙,是不是活龙还很难说。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之语。于漪老师曾说:“‘睛’乃关键之笔,传神之笔,‘点’与不‘点’,迥然不同。点睛之龙,破壁而去,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仍留于壁,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死活之别。这一‘点’,点出了要旨,赋予了生命,起了质的变化;这一‘点’,笔力千钧,工夫深厚。画龙须这关键的一笔,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既要善于‘画龙’,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学会‘点睛’,学会准确地掌握文章精要,言简意赅地开启学生思维门扉,以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之效。”我对于漪的话深有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在关键地方加以点拨,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师生一道在“画龙”上下工夫,在“点睛”上花大力。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中学生的实际,从中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