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但父母的长期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引导,在心理健康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 成长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我校地处粤西山区农村,学校里、班级中都有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但父母的长期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引导,在心理健康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长期交往中,该如何去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一、倾注爱心,融化留守儿童的坚冰
斯霞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教师心中有爱,才能走近学生;只有教师心中有爱,才能亲近学生;只有教师心中有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学校是山区农村小学,班中的学生89%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亲长年累月不在家,不是跟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就是寄居在外婆外公家。由于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爱与管教,这些学生的心理对师爱有着迫切的要求。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他们的喜与乐,分担他们的忧与愁,担当起“朋友”和“父母”的角色,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和依靠,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向,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班里有个叫小陈的孩子,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从小就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因为小时候车祸的缘故,身体落下了些残疾。也因为长期远离父母,缺少关爱,所以这孩子有点爱撒谎,不愿与同学接触,很孤僻,学习能力接受很一般。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未来社会是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是没有前途的。孩子交到我手里,我就要对她负责。于是,我在她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别人一遍能听懂的知识,我不厌其烦地跟她说三遍、四遍,甚至十几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她实现了大逆转,学习成绩从不及格到良好。她冰封的心也慢慢开始融化了,有什么心里话都与我倾诉了。
我鼓励她大胆地与同学接触,她学会了交朋友;该交校服费了,家里凑不出钱,我就替她交;她奶奶接她回家的路上摔了,我就买补品去看望。时间久了孩子及奶奶都与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我无话不谈。更可喜的是小陈越来越懂事了,她在日记中记过这样一件小事:“今天,我吃完饭刚开始写作业,突然停电了。奶奶对我说:‘反正明天是周末,不如明天再写吧。’我想起了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今日事今日毕。我想:如果我今天把作业写完,明天就可以复习别的知识。于是,我点起蜡烛继续写作业。蜡烛虽然没有灯亮,但我还是坚持把作业写好了。”事情虽小,却可以看出孩子心底的坚冰已经慢慢被融化,关爱令学生如沐春风,健康成长。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能给予留守儿童成长的温度。相信倾注关爱,浇灌的花朵会开得更绚烂。
二、组建活动,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
有益的集体活动是教育力和感染力的大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洪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它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片阳光。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2]
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已习惯了这种孤独的生活,而且因为不善于交际而显得沉默寡言,干脆不参加任何活动。这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养成一种孤僻、自卑的性格。因此,我经常组建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留守儿童融入班集体这快乐的大家庭来。
例如:为留守学生过生日、以小组为单位的拔河比赛、两人三足、四人小组做手抄报、“手拉手”唱歌活动......
开学之初,我班来了一名插班生小陈。他聪明好动,学习成绩良好,但是上课不遵守纪律,经常受到课任教师的批评。课下他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与同学发生冲突。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老师批评他,他却置之不理。大家对他的表现都不满意。由于得不到同学的友谊与教师的信任,他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对班集体的荣誉漠不关心,慢慢变得沉默寡言了,有时候显得有点自卑,做事也缺乏信心。
我深入分析了小陈的情况后,得知他是一个“小候鸟”,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但平时总是我行我素,导致失去了同伴之间的友谊和老师的认可,从而使他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负担,导致逆反行为,并且自信渐失。要想改变现状,为他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在宽松的条件下,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逐渐为他树立自信心。
我有意识地与他聊天、打篮球、打乒乓球、玩游戏,了解他感兴趣的事情,和他一起画画,分享他的快乐和痛苦,他也逐渐把我当做了朋友,主动地和我接近,一下课就围着我说这说那。有一次,学校要进行黑板报评比,大家都希望自己班的能获奖,我积极推荐小陈参加黑板报负责小组,同学们露出疑惑的眼光,我对他们说:“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试试,好吗?”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他非常激动地说:“老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力做好的。”在他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黑板报获得了高年级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还剧烈要求他加入板报小组。在与同学们的接触中,他性格活泼了很多。为了让他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我还让他当了小组长。这时,我和他谈话,希望他能以小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尽快改掉身上的毛病,并给他提出要求:如首先要求他上课不影响别的同学和老师的教学活动。在开始两个星期内,他还有些不适应,但慢慢地终于做到了。我为他感到高兴,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他与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性格也开朗了,自信也重新找回了。
三、搭建桥梁,亲情下快乐成长
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须发挥其父母的亲情教育,鼓励他们与孩子多联系、沟通,加强正面教育,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现在是网络的时代,课余时间,我就微信视频,让留守儿童与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视频聊天。让家长们通过视频多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状况,让家长与孩子多联系、沟通;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直接感知父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搭建了这样的亲情桥梁,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及心理问题事半功倍,教育效果非常好。
学生小黎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在珠三角务工,他是学校寄宿生,周末回家与爷爷居住。有一次周末,他天真地对我说:“老师,我可以回家吃了饭,再来学校吗?”我惊讶地问:“为什么那么想回学校呀?”他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我,低声说:“因为在学校可以看见爸爸妈妈,并跟他们聊天。经常看到爸爸妈妈,我感觉生活特别有劲,学习也进步了。可是,家里看不到爸爸妈妈,爷爷的手机只能通电话。所以我喜欢来学校,喜欢跟老师一起。”我安慰他说,两天过去又可以看到爸爸妈妈,跟他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啦!他说:“老师,你要说话算话哦!”说完高兴地跟爷爷回家了。自从可以通过微信视频里感觉到父母亲对自己的无限关爱以来,小黎总是面带微笑,走路带风,学习劲头十足,成绩不断提高。这不得不说有了亲情,留守儿童才能快乐地成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只要我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充分沟通,以一颗爱心对待孩子,多管齐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防范,他们也可以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7-29.
[2]文理,田文霞.中华教育教学论文.[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21-125.
[3]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