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邵雨 于百江
[导读] 大学生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人才的建设也有着助推的作用。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任何回报的前提下,甘愿付出自己的时间力量去做一些为他人服务的事。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互相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联系的同时,针对于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现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有利于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并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学校以及相关的教育管理人员要在志愿服务的背景视角下,培养大学生要有志愿服务的意识,在正确的志愿服务思想下,通过一系列志愿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之间的关联
(一)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志愿服务活动拓展的范围非常广,丰富多样的活动类型在其中也起着互不相同的作用。慰问老人、各类活动竞赛等这类公益活动不仅可以为服务对象带来帮助,也有利于本身综合能力的提升。献血、捐助、劳动等这类型的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同情、学会尊重、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管是哪一类志愿服务活动,被服务对象都可以感受到社会带来的温暖与支持,也可以让大学生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在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素养,养成自觉服务的意识。进而感知到社会责任感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目的不纯是社会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其实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改善甚至避免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举办参与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通过志愿服务的活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自己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慢慢改变自己最初参加志愿服务的目的。进而意识到志愿服务活动的举办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是一种对社会的大爱体现。从而推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发扬自己的善举温暖。
(二)志愿服务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精神要领
        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较为凸显,主要体现在自我感较强、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缺乏团队精神方面。而志愿服务活动注重的就是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协作帮助的能力,因此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能够有助于提升合作能力的场所。在合作志愿服务的活动当中,不仅让大学生们在交流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帮助,也让大学生们领悟到合作的精神要领。从而学会主动承担责任、主动沟通交流、主动合作互助,为以后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志愿服务视角下对大学生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
        要成为一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民众,不仅仅是要做到可以不求回报的为他人服务,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也要做到能够毫无顾虑的为集体利益献力,同时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品质,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在以往的教育的思想下,他们的大脑里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于是非对错也有了自己的判断。社会责任感的核心主流要求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目前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的磨炼,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还是会不可避免的以自我为中心来保护自身权益。我们从以下方面探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大学生由于长时间都在家庭的庇护下长大,在刚步入社会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迷茫不已,不懂得自己未来的成长方向,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来督促自己成长。在处于这种迷茫的状态下,通常都会为了保护自己而牺牲集体,忽视大局的重要性。
        (二)家庭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在提升。大学生身处在良好的家庭条件下,没有经过社会风雨的打磨,与社会和外人相对接触较少,从而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原因
当前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制度,在这种应试教育环境背景下,学校过于注重成绩的提升,从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的素养能力,淡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社会责任感意识较少。
        (四)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性质愈发凸显,社会利益界定较为含糊,导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认同感不强。与此同时,社会上屡屡出现的负面事件和腐败现象等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
三、志愿服务视角下有助于社会责任感养成的机制对策
        (一)及时制定并改善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的机制对策
        要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一些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大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志愿服务的动机以及内涵,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在传统教育机制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志愿服务机制的弊端,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搭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服务活动,进而能够以开拓创新性的思维去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只注重于形式,要严格落实,从而能够让大学生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其次高校可以搭建一些能够分享志愿服务交流心得、志愿服务竞赛等平台,拓宽志愿活动开展范围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除了高校的献力,政府社会方面要加强自己的引导作用,推动相关志愿服务的机制与政策及时确立,构建长期的志愿服务活动机构。并与高校时刻保持沟通交流,在积极配合之中开展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培训。
        (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构建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机构
        当前,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方面,依然是高校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学生处、团委干事等群体在进行组织开展。由于这些群体包含的一些不可抗因素,导致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乏味单一,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关联性不强。因此,政府和高校要合力构建一系列有助于养成社会责任感的志愿服务活动机构,并在机构发布对志愿人员的相关招募要求,并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爱好、特长等实际情况有层次的选择志愿活动人员,这样大学生们可以更高效的进行志愿服务,被服务人员也可以得到专业性的帮助,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力度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志愿者人员应当具备多样的技能如:外语技能、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高校应该定期举行一些有关志愿服务的活动或培训。对于一些特殊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早期就对学生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如基本常识、专业能力、服务准则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早日养成。
结语:
        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在志愿服务的视角下,高校、政府、学生都要正确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高校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改善机制、创新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们的培训。总而言之,高校与政府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的同时,大学生们也要积极配合,以便加快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进度。
参考文献:
[1]于兴艳.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06):21-23.
[2]王佳宁,马国庭.基于志愿服务路径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大众文艺,2020(10):208-209.
作者信息:邵雨,法学2019级学生;于百江,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资助项目:“互助精神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以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为例”(编号:WH2020Z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