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本文分析了高校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现阶段实施“产教融合、校企结合”育人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修订教学大纲,培养“双师型”教师,及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三个方面的解决方案,目的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更优更快发展,促进高校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结合 协同育人
一、“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成为创新性人才。但是许多学生就业后仍反映,“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完全“不搭界”,教学内容老旧,和社会脱轨,虽然能够较为完整地了解知识体系,不过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却大部分运用不到”或是觉得“大学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浪费掉了,大学学习和工作上的内容完全没有关系,并没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知识”。大学生就业时面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期间缺乏对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因此专业需从社会、企业发展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发展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动态的教学和评价策略,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时自信满满,而不会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找工作时“百无一用”。为此,“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非常好的一种途径。
在“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育人模式下,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企业实习,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其工作岗位职业技能联系起来,从发现自我不足到主动学习补充不足,成为企业、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当学生返回学校继续学习时,由于明确了企业工作岗位的理论知识的需求,因此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主动性能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对于企业来说,学生进入社会前,有了企业工作经验,可以极大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从另一个方面说“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实际上为企业提供了培养职业新人的平台,极大缩短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时间,即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因此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育人模式是一种双赢的育人模式,不仅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同时也能加快高校育人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和社会、企业的有效融合[1,2]。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结合”育人模式愈发重视。从国家“十三五” 规划发展目标中指出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2018 年我国教育部门推行了《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出台,再到2019 年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的印发,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政策相继出台,措施也更加完善。但是在“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育人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3,4],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思想认识不够。
但是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协同育人理念和认识的还不够全面[5]。许多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时主要采用以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校企合作方式,“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更多的只是一种口号,缺乏将其具体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勇气,因此远远没有达到协同育人的预期培养目标。不少理工科专业,虽然与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是校企合作方式的具体开展,往往就是在学生的生产实习期间,带着学生去观摩生产流程及生产工艺,学生对具体生产技术的认知十分肤浅。不少企业也仅仅关注眼前利益得失,把与校企合作当作向政府申请优惠政策的凭仗,没有长远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目标。很多中小型企业的招聘条件是具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把应届生拒之门外,其根本目的是不想负担应届毕业生入职第一年的培养阶段,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是没有合理有效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学校热、企业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目前“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协同育人的难点问题,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尚未从法律层面上建立完善的 “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协同育人政策保障机制,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因此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不愿与高校共同承担起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6]。二是高校和企业之间也没有建立起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举个例子,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学生生产实习阶段,时间是2周至4周,要求企业提供实习场所,且对所有学生集中安排,这对企业来说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集中安排从未经过培训的几十至上百人进入工厂实习确实比较难办,因此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待完善。而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是要做好互利共赢性,实现社业、高校、企业的良好对接,共谋发展,共同进步。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探究
1.校企共同探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使大学生就业时能够更好的与企业工作岗位衔接,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考虑社会需求,尤其是其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设置和调整。我们光电专业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其中光电功能材料主要讲授太阳能电池板相关基础知识及制造原理,激光原理及激光器设计,与从事激光器生产、应用等相关公司对接。另外我们专业多年来一直开设光学系统设计,成像光学软件设计及应用,照明光学软件设计及应用三门光学设计类专业课,在本专业的就业学生中有进1/3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光学设计相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也反映,这三门专业课的开设为学生的光学设计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因此,为了使高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理工专业在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方面,应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和升级,课程设置应对接岗位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校企结合,培养和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相对理工科教师而言,专业课教师的知识体系由于需要衔接产业需求,因此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重要。比如光学设计类课程,光是弄清楚软件的使用说明是远远不够的。进行光学系统设计时,即使所有的光学模拟参数已经达标,但是实际生产出的产品可能还是无法使用。因此对一个产品要从设计转换为成品不仅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光学问题,也会遇到其他机械结构等问题。在教师企业中锻炼,有条件将其设计模型能够直接转化为成品,并通过修改,最终完成产品的设计。实践出真知,企业对教师的培训或者教师进企业锻炼,不仅能够进行工程设计及制造,有效促进专业教师积累行业工作经历和行业影响力,更能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本领,成为业务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
3.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同育人合作模式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其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之优秀举世闻名,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产教融合,她是在加拿大第一个开始全面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综合性大学。滑铁卢大学的专业课教师大多具有行业背景,因此授课质量普遍较高。另外其本科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学年都需要进入企业实习。学生的实习岗位全部由本科生自己投简历,应聘获得,而由于学生实习时间较长(每年4个月,大学期间累计12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加拿大各大公司每年也会有相应的计划接收实习生。滑铁卢大学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训练综合职业能力,不仅能够深化学校中学得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提升他们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院校也能通过他们反馈的信息更新教学模式,增加教学资源,增强教学质量。另外对企业来说,大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企业为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因此我觉得国内的大学可以借鉴滑铁卢大学的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大胆创新,取长补短,建设起校企双方共赢的协同育人模式。
四 结论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协同育人是一项需要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合作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高校和企业双方都是实施产教融合的主体,应该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搭建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激发校企协同育人的活力,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水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为国家经济战略调整提供支撑,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范海健,颜廷秦,周燕等.“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 技术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9(05):20-24.
[2]尹明明.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9:,24-25.
[3]王晓丽, 王祖一,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 现代商业,2019(04):169-170.
[4]华婷. 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中国高校科,2017(11):56-57.
[5]崔治,肖卫初,邓海英.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专家专题论坛,2018(5):118-124
[6]陈薇.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分析[J].才智,2019:166-16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号:201901256012,201901292061,201901020037)
【作者简介】许孝芳,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宏刚,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