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问题系统,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细节都应该十分重视化学问题系统的构建,这样可使学生处在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能深层次地去理解所学知识。
关键字:构建问题系统、自主学习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独立地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由此可见,问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来构建问题系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
一、构建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和求知欲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学得生动活泼高效。比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漫画“格林太太的假牙”: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另一颗是不锈钢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这两颗牙同时存在后,格林太太经常出现头疼、夜间失眠等症状,尽管一些国际知名专家绞尽脑汁,格林太太的症状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重得没治了吗?一位化学家揭开了病因。请问化学家发现了什么?学习了这一节容后,也许你也会找出病因的,并会有很好的治疗建议。
二、构建悬念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又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产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的心理状态,由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种引人入胜的悬念问题情境,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进行探索。
比如,在学习酸的性质时,学生由于日常生活中常接触醋酸,对它已有大概的了解,知道它是一种很好的调味剂,并能杀菌消毒。为使学生对醋酸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先给学生讲一故事: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天,有个农妇提着一篮子鸡蛋从德军设置的关卡走过,一个士兵无意地从篮中拿起一个鸡蛋在空中抛来抛去。此时,这个农妇脸上露出了紧张的神色,她为什么会紧张呢?这个士兵觉得可疑,经仔细检查发现鸡蛋壳上有密密麻麻的军事地图。请问:鸡蛋壳上的军事地图是怎样刻上去的呢?此时,学生欲罢不能,带者疑团进入到酸的性质的学习中。
三、构建陷阱问题,激发学生思辨
教师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陷阱”,诱使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自救”,让学生在教训的反思中澄清模糊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除去95%酒精中的水,加无水硫酸铜后用蒸馏法。其中存在的“陷井”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乙醇中是否有水,方案可行,但用无水硫酸铜来除去95%酒精中的水则在蒸馏过程中硫酸铜晶体会因受热而分解出水,应该改用生石灰进行实验。
四、构建对比问题,激发学生联想
对比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共性,更能突现事物的个性特征。构建对比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究心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比如,二氧化硫和氯气都能使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其原理相同吗?两者都有什么区别?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二氧化硫和氯气均可用于漂白,若将它们混合使用效果如何?现在市场上时有不法商贩用二氧化硫对食品进行漂白,请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加以鉴别?
五、构建矛盾型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心理研究表明,认知是动机的根源。
构建矛盾型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意识,激起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使之产生认知冲突,这种冲突会使人高度集中地去解决关键性的问题。
比如,在给学生拓展有关氧化钠的有关知识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给你一瓶蒸馏水和一团棉花,能否不用火柴让棉花着火燃烧呢?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从没有遇到过,学生只知道水是用来灭火的,而不知道水还可以“生火”,学生感到新奇、疑惑。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探究,观察现象,引发思考。
六、构建探究型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构建探究型问题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景中,让学生成为身临其境的研究者,对问题设置的条件、内涵、关键、突破口等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盐的性质时,学生往往认为: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而盐的溶液显中性。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果是碳酸钠显碱性,氯化铵、硫酸铝显酸性,氯化钠、硝酸钾显中性。教师可以及时提问:为什么盐的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呢?这样就成功引发学生学习下面内容的兴趣。
七、构建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化学实验本身就蕴涵着许多可探究的问题情境,实验原理及条件、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老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效果明显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对实验中的新情境做进一步探究,从而发展问题。
比如,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当学生全面了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有关知识后,先让学生做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让学生推测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金属钠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最后补做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而实验事实证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无金属铜置换出来,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伴有较少的黑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无色气体,这一“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出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八、构建开放问题,引导学习积极探索
开放性问题具有探索性和交互性,能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研讨问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构建开放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去大胆猜想、分析、尝试,极具探索性,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比如,在进行实验仪器的作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常见装置(如右图),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装置可以倒放)。
九、构建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可以体验到的、有启发性的内容构建问题情境,这样就可以把课堂上学是,应注意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锈蚀前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家用铁锅第一天晚上如果不清洗,等到第二天会出现的现象。 老师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而引出铁锅生锈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铁锅的锈蚀?导入将学内容。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要一问到底,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构建问题系统,在引入新课时、在知识综合训练时、亦或在解决疑难问题时等等,但同时也应注意,所创设情境要联系学生实际知识能力水平,难易要适度,所用方法和手段要生动直观,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彭频频“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最新调查报告”化学教育 2001年第6期:P27
[2]陆伟生 “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化学教学 2004年第11期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