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人类各领域的发展,任何一种新兴事物的产生都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们需要从其它成熟事物中获取经验和提点,这是事物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过程反映到人的身上,就是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在教学者的引导下完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学习,并通过自己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形成新的经验,对于这一点,需要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基于此,本文将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引言: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以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另一个是通过学习数学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合理设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合理设定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我们通常会把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又可称为阶段性目标,相比于长期目标它更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知识是无边界的,但学习目标一定要明确,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知道在学什么。学习目标的明确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发现正确与错误的边界,这会使自主学习的方向不发生偏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经验才会深刻。比如学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当老师交给学生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最值、值域和定义域后,若想画出连续的函数图像,就必须知道怎样会不连续。学生可以随意列举反例,当无数个不连续的图形状态被表现出来后,自然就会总结出正确与不正确之间的边界,这个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换句话说,老师要允许学生不断地试错,重点不在于学生花费多长时间学会,而是更够学会。这里顺便提一下学习效率的问题,很多人觉得,用最少的时间学更多的东西是效率高的表现。其实学会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是客观真理,就像做菜一样,时间短了,火候不到,虽然也能吃,但味道和口感一定不怎么样。
二、基于自身智力水平外显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吗?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很多学生高数学综合素养的表现并不是通过教育形成的,而是某种教育形式和理念恰好符合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体内的数学基因被外界刺激物给有效激活了。
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讲,我们不能用智力水平去评价学生的努力付出程度,也不能用以衡量数学成绩和能力,但它却可以用作衡量自主学习能力的参考。虽然我们并不提倡盲目刷题,但若要求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在短期内提高数学能力显然不现实,所以,我们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是基于他们自身智力水平的。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有些学生并不适合在数学领域深造和发展,过分要求他们去提升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件十分苦痛的事情,并且随着高考的结束,这种能力会随之退化,学习意识也会逐渐消退,之前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三、基于性格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是一种态度,若按目的来划分,学习可以分为考试学习、竞赛学习、知识学习和兴趣学习;若按照驱动力来划分,它可以是好奇心驱动、责任感驱动、利益驱动。这两种划分方式具有一定的关联,比如以考试、竞赛为目的的学习就是利益驱动的表现;以兴趣为目的的学习是好奇心驱动的表现;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是责任感驱动的表现。不同学习动机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所透露出的是学习者的性格信息,比如基于利益驱动的学习,学习者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会非常明确,自主学习意识会非常强,可一旦某一项目标被达成,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就会消失,这不叫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考试分数并不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与之相对应的叫做终身学习,它需要以兴趣、好奇心和一定的责任感来做基础,也许此类学习者的考试分数并不高、成绩不算突出,但他们往往具备持之以恒的性格,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形成的基础,越是坚持,越是不放弃,越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我们很难通过数学教育去改变学生的性格,况且这也不是数学老师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只能从学生自身已形成的性格出发,明晰他们的学习驱动力,尊重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表现,尽可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愿望,并保持不同程度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秉承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的指导思想,积极拓展自主学习路径,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项技能,也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一种过程,需要学习者持之以恒地坚持,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象成.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31):43.
[2]赖彩英.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