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1期   作者:熊伟珍
[导读]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从主客观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从主客观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多”,即学习科目增多、教学时间增多、自主学习增多;“三大”,即作业量增大、问题难度增大、学生心理变化增大;“两高”即教学目标要求增高、师生家长期望值增高;“两少”,即课内教师讲得少、课外教师盯得少。这些因素对学生进入初中的将学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少学生因难以适应这些变化,而表现出学习情绪低落,甚至产生畏学、厌学等不良心理倾向,导致成绩两级分化,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下降。因此,研究中小学衔接,实现中小学平稳过渡,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就如何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仅供同行参考。
        一、研究义务教育段数学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编排特点,找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
        新课程将义务教育段小学、初中均安排了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内容,虽然各部分内容在各学段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同,但内容是平滑的、连续的,难度是由浅入深的,各学段的同种内容都隐含着过渡的衔接点,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处理的一章一节的内容,而必须站在系统的高度来认识理解一至九年级数学知识体系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挖掘教材里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如“数与代数”中,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表现为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实数,由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前者的衔接环节是负数的初步认识,后者的衔接环节是用字母表示数。在过渡内容的教学中,既要立足当前教学内容,又要着眼与后继知识的联系,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学。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能把知识讲得过死,可以适度进行知识的介绍和延伸,有意识的为初中相关知识学习做好铺垫;初中教师要研究所教知识与小学相关内容的联系,做好温故知新,自然而流畅地把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因此,教学中小学教师教学主动往后靠,初中教师教学主动往前移,有利于实现中小学教学的平稳过渡,促进中小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研读义务教育段数学课程标准,把握目标渐进特点,找准教学要求的衔接点
        课程标准2011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深刻理解四维目标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深刻理解总体目标是通过三个学段目标渐进提高而逐步实现的。教学中要认真对比同一内容在各学段的目标要求的异同点,找准目标要求上连接点,有机渗透教学要求上的衔接。如“统计与概率”
                   
        不难看出以上内容在三个学段目标要求中是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目标要求的渐进性,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认知能力。所以,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系统把握各学段的目标的渐进特点,找准各学段间目标要求的连接点,促使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自然衔接。
        三、落实义务教育段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找准教学方法的衔接点
        1.遵循规律,促进学生认知的衔接
        在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中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如在第一、二学段教学中要利用实物、数形结合等直观手段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在第三学段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合情推理、数学建模等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促进学生认知的过渡。
        2.变教为导,促进教师教法的有效衔接
        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转变角色位置,把重教变为重学,把教学变为导学。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活动中如何“导兴趣、导阅读、导思考、导质疑、导议论、导评价、导练习、导复习”等导学方法,使学生快速适应中学的教法方法,促进教师教法的有效衔接。
        3.尊重主体,促进学生学法的有效衔接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把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活动,培养良好预习、复习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消除其的依赖心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释放自主学习的正能量。
        四、研究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整心理状态,找准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点
        1.关心热爱学生。学生进入初中后,人和环境都有陌生感。一些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孤僻、自闭、沉默寡言等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尽快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主动套近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多与同学老师交谈交流、主动积极地参与班集体活动,使他们有亲近感、亲切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2.树立自信心。学生进入初中后,面对知识难度增大、学习要求增高,后进生会产生畏惧感、自卑感、盲目感,一些优生会因学习遇到困难,受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学习信心、上进心,促进学生学习心理上的衔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