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其目的是将思政要素融合在专业知识中开展教学,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针对性开展课程设计,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并进行融合。论文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专业知识为根本,紧扣时代特征和时事热点,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设计和教学设计,并提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旨在实现专业教学中的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目标。
关键字:价值塑造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17年起,全国高校以全程、全方位育人为目标,进入思政课程建设向课程思政建设延展的新阶段,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张鲲[1]指出课程思政体系是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课程思政建设应发挥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的支撑作用,重点关注能力培养,并形成教学关系的重构、重点要素的挖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的提升路径。张驰[2]选取三维向度深层次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在认识层面,提升育人高度、思想深度和参与广度层次;在课程设计层面,把握思政元素挖掘、课程内涵深化、德育意识树立、学生认同提升和课程体系构建等关键环节;在实施层面,提出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理与情、经验思维和时代思维、指标与激励的五结合机制。高宁等[3]从知识选择、课程系统化编制和差异化施教三个视角进行课程思政的问题分析,知识选择指出课程思政的知识选择既要涵盖学科专业的基本范畴,又要包含时代要求,实现知识教学到价值认同的转化;课程编制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内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差异化施教基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和成长需求,充分结合办学目标和学科特色,开展因材施教。卢黎歌[4]等探讨了课程思政中思政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即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资源挖掘的问题逻辑和实践逻辑。陈华栋等[5]通过对比,阐述了课程思政的角色和功能,指出我国高校应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养六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引领学生价值塑造,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
2.课程思政教学总体思路
(1)设计原则
a)立足课程特点
专业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教学的知识基础,也是思政要素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要立足课程知识领域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挖掘契合度高的思政素材,通过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思政要素的隐性传播,在教学过程中引领价值塑造。
b)把握时代特征
全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主导了全球信息化的进程,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更加智能和便捷,但信息技术在给全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课程思政教学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一方面要突出信息技术用用价值,另一方面要正视时代发展带来的道德困境,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c)紧扣时事热点
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时事热点通常具有时效性高、影响力大、关注度广等特点,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鲜、生动的素材。将时事热点中的思政元素渗透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能够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与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正确认识舆论导向,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2)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按照知识结构划分为较为固定的战略、技术、应用和管理四个维度,课程思政教学同样围绕四个维度、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展开,在全方位进行系统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提升的同时,将价值塑造贯穿始终,为此,针对四个教学维度的教学内容侧重设置差异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战略维度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信息系统在信息时代的新角色,深刻体会网络强国战略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技术维度则以了解信息技术的全球研究进展以及中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新成果为目标;应用维度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中国建设中的应用成果,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管理维度侧重开发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建设路径,熟练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信息职业素养。
3.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按照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进行教学路径设计,在此基础上,细化思政教学方案,并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思政教学路径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双提升。为此,从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四个维度出发,设计了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两条相辅相成的教学路径,一方面,围绕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取思政素材,挖掘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工匠精神,提升综合能力。具体路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设计
(2)思政教学方案设计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确立覆盖两条路径的两个主题。一是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主线,紧密围绕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智慧中国的核心主题,把握全民关注的时事热点,例如抗疫阻击战等,结合医疗、交通、教育等不同行业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沿,通过开展智慧中国专题讨论增强学生对创新发展理论的认同感,坚定学生的爱国情怀;二是通过规划与开发支撑智慧中国建设的应用信息系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实施信息系统的能力,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将思政元素逐步渗透到专业知识结构中,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价值塑造,实现思政教学目标。
(3)思政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提高思政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不同思政教学内容应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进而形成融合多种教学方式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课堂讲授是基础,信息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讲授奠定了思政教学的基础;案例分析是辅助手段,可以通过应用情境的展示加深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寓德于教;小组讨论可以拓展思维空间,加深思政元素的吸收和消化;翻转课堂则通过角色转化,激励学生关注思政素材并结合主题选取与制作思政教学内容,实现学生主动知识汲取。各种教学方式作用不同,既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充当了知识衔接和综合运用的润滑剂。而在2020年疫情阻击战期间,教学方式由线下向线上模式转化,延伸了教学的场景,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线上和线下融合教学的思路。
4.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基于PDCA的课程思政动态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形式,涉及到顶层设计、课程体系、知识融合等一系列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计划按阶段开展。同时,课程思政的实时性特征决定了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个随着时事热点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遵循知识螺旋上升的规律,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提升的通道,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建设、实施和改进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可以采用PDCA循环来为了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效果,即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阶段划分,每个PDCA循环始于思政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通过教学方案的教学实施,从教与学两方面的实践中进行效果的考察,考察方案中认可度高、教学效果突出的环节,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成功的教学成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分享,而对于存在问题的环节进归纳总结,提交PDCA下一个周期解决。
(2)教学要素的基础建设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通常被认为是教学的三种基本要素,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教学改革,必须以基础建设为抓手,从根本上对教学要素进行改造,打造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相匹配的师资资源和教材资源。
作为课程思政的关键推进因素,高校教师面临着认识、导向和机制转变的挑战,需要强化立德树人的理念,掌握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技能和方法,通过自身素养的提升弥补育人意识、责任以及能力上的欠缺[6]。师资建设可以纵向按照学校、学院等组织结构逐层划分,横向按照学科专业进行组织,形成网格化的师资建设模式。纵向师资建设立足学校的人文精神和学院的培养目标,遵循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规范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路径,侧重培养教师思政教学的理念、意识和责任,有利于学校整体思政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横向师资建设立足学科知识的专业性,有利于教师跨组织的交流和提高,侧重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材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关键环节。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是破解教学与育人功能分离的重要路径[7]。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融合思政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是思政要素显性化的过程,承载着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是对专业知识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和提炼。因此,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材的编写,有利于教师隐性思政要素的挖掘、整理和传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高度和专业深度。
(3)教学效果评价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高等学校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课程考评机制。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引入,对较为成熟的教学评价体系带来挑战。科学设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将有效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学生需求侧、教师供给侧和学校服务侧展开,考虑学生的认同度、参与度以及政治素养的提升,考核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内容供给,评价学校思政教学的校园文化等辅助资产建设,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5.研究总结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个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和全要素参与的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只有坚持以顶层设计为指导,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基础建设,科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鲲.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路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2-166.
[2]张弛,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3]高宁,张梦. 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18,(10):59-63.
[4]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 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5]陈华栋,苏鏐鏐.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6]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7]杨晓东,甄国红,姚丽亚.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关键问题之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5):68-75.
作者介绍:
陈荔(1967-),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务智能等.
卢天兰(1994-),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陈宣羽(1999-),女,广东惠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