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物理学习当中,力学实验作为其重要的教学模块具有诸多意义。教师充分发挥力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力学实验,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阐述力学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主要作用。
关键字:力学实验;高中物理;作用
1、提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在力学实验当中,通常需要多个同学一同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如重心位置特性实验,需6名同学同事参与。学生在屁股贴墙的同时,身体不能前倾或后侧。在实验过程后,学生会发现大家都无法完成这个动作。合作教学思维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在满足知识传递目标的同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与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面对问题是多去自主思考走出思维局限的干扰找到快捷、高效、使用的问题解决方式。引导学生的合作能力有时不仅仅局限在物理实验学习,有时更能突出学生整体的学习品质。引导教学主要是教师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别填写学案上的几种问题。教师需要充分发现互动学习模式的自身特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正确学习。通过力学实验的开展教师可以发现本次力学实验出现的问题,如课程内容不物理导致学生完成力学实验困难等等。教师通过认真的观察发现力学实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次的改进做准备。另外,每个学生在力学实验中的表现有所差异,所以教师要记录好每个学生的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物理的指导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在力学实验过程中如何充分结合相关知识来生动展现具体原理。
学校要设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为喜欢物理的学生提供交流探索的平台。在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物理实验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物理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学校应该尊重学生兴趣,通过兴趣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学校通过举办校园竞赛活动可增加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趣味性,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及综合学习素养。学校要为物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帮助,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给予充分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魅力所在,让他们投入到物理实验学习当中。
2、强物理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当中,如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需要学生独自利用仪器来求证操作。在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利用方木板、橡皮筋、铅笔、量角器测力计刻度板等仪器。教师提供一部分仪器后,可让学生自信组合寻找所需仪器。在道具仪器准备好后,让同学对自行测量、构造平行四边形以及数据记录等内容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整体实验。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强化自身对于测量仪等器具的操作。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分清各种关系,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为以后得物理实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去实际思考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对教师内容进行反应,实现高效课堂的教育目标。
3、加强认识生活中的力学问题
如通过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实验,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在冬天由于路面湿滑,汽车容易出现打滑的情况,这便是摩擦力现象。它是与摩擦系数有关,而与摩擦板面无关。因而,可通过更换粗糙的轮胎来提升轮胎的摩擦系数,有效避免汽车打滑。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就是一个通过基础生活知识的学习,从而实现问题的推理证明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力学实验课堂的引导者要求与任务,在力学实验课堂的改革中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应该作为教学的权威者进行方向的知识传授,让学生主动去接受相关的力学实验知识开发出自我探索思考的能力。
通过针对部分高中物理的调查研究显示,高中生发展具有多层次以及实践性,需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在力学事宜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如何有效渗透多样化的教育工作。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基于互动性以及趣味性的教学形式,让多样化教育真正融合到物理教学当中。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加让学生接受,不至于产生排斥心理。由于在传统的力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性,造成实验教学质量不佳。教师需以学生为教学核心,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自身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针对性的开展力学实验教学工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力学实验课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力学实验课程需迎合时代的潮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基于实验教学的理念核心不断发展。高中物理的教学指导工作需将相关指导工作充分和自身情况的结合在一起,提供力学实验的规划和建议。重视当前学校的教学的相关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力学实验素养,完成传统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益民.有关高中物理力学习题的实验化教学尝试[J].中学物理,2012,(11):12-14.
[2]陈南汐.对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学习方法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2017,(13):145-148.
[3]陈全海,丁鹏飞.对高中力学中应用DIS实验的可行性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7,(0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