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政治课程在进入高三以后,需要展开复习教学,但是在传统的复习教学中,很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率普遍不高,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低等等。所以,如何开展高效的高三政治复习课程教学成为目前教育事业所要注重的任务。本文从贯彻《考试说明》,注重对学生的双基训练、理清教材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关注时事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以及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探究能力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对提高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有效性
引言: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各教育事业工作者所注重的任务,但是这也给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高三课程当中,由于学生即将面临着高考,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入复习,那么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是所要考虑的问题。
一、贯彻《考试说明》,注重对学生的双基训练
思想政治是一门综合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源于生活也存与生活,可以说与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当中,教师不应当只对知识点进行阐述,要在《考试说明》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例如:在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中会学到有关“哲学与生活”的内容,它其中包含着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这就充分的体现出了知识点的重要性,但是也考量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认识,所以教师应当先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然后通过列举生活当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完成复习[1]。
二、理清教材线索,构建知识网络
在新人教版教材当中,很多知识都是有所联系然后将其归变为一个单元,这样对于教师的复习就十分的有利,而教师可以将每一课分开复习,也可以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都结合到一起带着学生复习。但是除了对知识点的讲解以外,教师还要注重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思维,从而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政治教师需要在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然后渗透思维逻辑的培养,比如说教师可以以一个话题如“政府怎么样才能体现出最大化的民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和自己的见解发表意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去整理和回忆知识点,还能让他们锻炼思维。
三、关注时事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这门学科包含的范围十分广,不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包含大量社会时事,比如说我党的政策或者是一些要点新闻等,这些在考高中都是一个考点。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将时事热点融入重点当中。例如:时事热点就是对于目前社会当中的一些发生的事情,教师在培养学生时事分析的能力时,可以拿目前我国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说疫情刚刚过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根据目前疫情,谈一谈为什么在疫情刚发生的时候我国的机动性较差,这与哪些部门有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应当如何改进。这样的话在长时间的训练下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下提高自身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2]。
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传统的高三政治课堂当中,大部分政治教师对于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都十分的单一,基本上都是讲完知识点以后,找一些例题,让学生自己做,做完以后教师再讲,这样就视为完成任务,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身体能力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只进行知识点的阐述,应当多引导学生去读题和审题,让学生能根据题目就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如何去解答。但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要让学生知道在看到题目以后怎么去分析,然后联想自己的所学知识列出解题思路,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让解题不离开题意,从而获得更好的分数。
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标准下,所提出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时能够通过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复习教学亦是如此。作为高三政治教师,应当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不能用传统的教学观念那般单一的知识点讲解,应当在课前就设定好教学目标,并根据问题导入,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各项能力提升。例如:在复习到“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设定的复习目标是让他们掌握文化的影响、与人们生活的关联以及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在课上先给学生合理的分组,然后提出这些问题让他们去合作讨论,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阐述问题的结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3]。
总结:综上所述,作为政治教师,在进入高三复习后,为了让学生能够面对高考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应当适当的转变教学观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此来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有效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清伟.思维导图引导下的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有效性探究[J].高考,2020(12):130+132.
[2]徐晓琴.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三政治复习策略探析[J].高考,2020(12):142.
[3]宋正菊.理清复习思路提升复习效率——对高三思想政治复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