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1期   作者:梁肖
[导读]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发展,教育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发展,教育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古老、普遍以及很强的感染力等特征,人们往往喜爱用音乐来表达思想和内心情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以及创作音乐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中,将有助于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培养有情感的人和内心美丽的人。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
        立德树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初中生处于道德修养及品质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需要为学生灌输正确的德育教育。音乐教学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挖掘音乐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以及价值,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发展以及创新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老师要用“以身作则”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
        老师的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从学生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素质修养,如果老师都不注意自己的着装、言行、动作,那么大多数学生也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素质修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学生以老师为基准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期,用“晓之以理”“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用文明的言行举止、乐观积极的态度、严谨踏实的作风和带有丰富情感的歌唱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老师的感染,从而使自身的素质修养得到正确健康成长。音乐课程是一门艺术课程。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能理解,而老师又不闻不问,这就让老师失去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也失去了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言行,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提问或需要帮助时,要及时耐心地给予他们解答和关怀,使学生从内心认可老师的行为,为德育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发掘音乐作品的德育功能
        其实,音乐教育其本身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因为音乐作品本身就有丰富的寓意,以及优美与激昂的旋律,这些都会对听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具有感召人心的功能,这是对人心灵的净化,对人的道德情感的陶冶。在听众的感觉中,一旦与音乐作品产生了共鸣,那么,他就会与音乐的思想、情感相一致了,内心会得到净化,精神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对人生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健康的心理、人格也会形成。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柴可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中的《如歌的行板》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先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让学生感受到,这首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苦难者内心的痛苦挣扎。然后再把拯救苦难的勇气与决心深入发掘出来,让学生产生共鸣。再如,在教学《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的时候,由于这首歌是流行歌曲,大家都很熟悉,大家基本都会唱。这首歌之所以能火起来,主要是其表达了一种情感,那就是母女之爱,或者说女儿对母亲的爱,而这种爱是永恒的,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原唱的视频,这本身就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情感感染力,然后,引导学生演唱,演唱的过程就是体验自己对母亲的爱的过程,这本身就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3以实践活动为平台渗透德育
        道德教育的发展不是空洞的理论教学,而是一种实践的活动。在音乐学习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带给身心的巨大快乐,为激烈的学习竞争生活找到一条调节的通道。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德育的教学素材来为学生构建一个表演平台,让学生的课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国庆节到来的时候教师不妨上一堂艺术表演课来代替平时的音乐课。这个表演会的主题不妨就拟定是“共同建设和谐社会”这类口号,让学生按照主题来进行节目的安排。学生编排的“龙的传人”和“爱我中华”等歌曲不仅好听,还传播着富强民主精神。与此同时,有些学生放弃音乐的形式改用小品来进行表演,将严肃的情感内涵融入到其他的艺术形式中进行表演,从而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这种实践的活动平台帮助学生接受正能量的熏陶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用心聆听,产生共鸣——欣赏教学中渗透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应该师生共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只有美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产生师生共鸣,增强德育教育效应。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所崇拜的英雄。每个人评判和欣赏英雄的角度不一样,都有他热衷的崇拜者。《英雄的黎明》这歌曲描绘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希望英雄来匡扶社稷、拯救苍生的心。圆号的开场,追随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历史虽已久远,但声音却挥之不去。我在此设问:音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圆号的开场让你联想到什么?又问:“男生的吟唱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生答:“男生吟唱,是对恢弘历史的再现,隐藏英雄男儿的柔情。圆号的开场烘托山河的气势,后面大提琴加入更是对历史文化沉淀的理解,让人回味无穷。”让学生在音乐中阅读了英雄的气概,在思考中倾听英雄的呐喊,在提问中懂得捍卫祖国的决心。更让学生在了解本民族音乐的同时拓展视野以及尊重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写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楼台会”时,设问:哪两种乐器在对话?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答:大提琴和小提琴,难舍难分,悲痛欲绝。呈示部主部爱情主题和化蝶部分的爱情主题有什么异同点?生甲答:前者是无忧无虑,纯真、烂漫。而后者是充满幻想和浪漫。生乙答:两者共同点是:都是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续问:尾声部分的钹演奏,声音推向高潮,告诉人们什么?生丙答:人民对他们的爱情赞颂与同情。学生在音乐中无形感受了真善美和读懂了道德伦理的语言。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结语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音乐老师的我们,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质的引路者。音乐是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要以音乐为根本,通过以身作则、晓之以理的作风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用音乐熏陶他们的灵魂,提升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
        [2]刘小玉.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
        [3]李春香.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58).
        [4]马银杏.试析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中华少年,20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