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美术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的教学工作,在保证学生美术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注重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强化对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得学生的美术素养在实际的学习中得以形成,这也是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作用
一、挖掘情感元素——增强情感体验
“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由此可见丰富的情感对提升美术作品的品质至关重要。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意识到创作情感的重要性,并且在保证美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初中生的美术情感,使得学生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与此同时,美术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在整个美术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要为学生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同时要尊重富有情感的教学资源,并且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从中挖掘出情感教学元素,将其与美术教学工作的进行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意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心理素养在美术学习中得以形成和发展。例如美术教师在讲解“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时,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这部分创作主题,劳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美术教师可选择相关题材作品,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要求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自身对劳动的理解进行创作,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带着情感进行创作,才能够赋予作品新的灵魂,也使得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富有情感,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针对情感教学情境而言,具体主要指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初中美术教学目标,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学生营造出引发情感共鸣的氛围,而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能够深刻的认识到情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模拟出的真实场景中,使得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如此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波动初中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初中生的情感得到很好的激发。
此外,针对部分感知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模式的运用,难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情感,他们的情感难以得到很好的激发,将会始终处于休眠状态,难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情感。而情感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的解决了以往教学的弊端,能够将情感欠缺的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激发,使得学生以真正的情感品味美术作品,与作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美术教师在讲解“色彩的魅力”相关内容时,每位同学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不同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情感上的表达,鲜明的色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之感,触摸着人们的心灵,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红色代表着喜庆,从古至今红色一直代表着喜庆,给人们带来幸福之感。美术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颜色的作品,然后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各种色彩,使得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保证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情感感悟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想对学生强化情感教育,单纯的依靠美术教材,或者美术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当前这一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师要注重在现有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情感教育渠道,创新情感教学形式,将情感教育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不断丰富教学活动形式,积极开展美术实践活动,这也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同时要注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实践中,让学生的性感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升华,使得学生感受到艺术之美,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感悟。例如,教师在讲解“春天的畅想”时,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赋予了大自然哪些情感。当学生走入到山林中,被眼前一片绿油油的景象所吸引时,使得学生感受到了春天是如此的美妙,沐浴在春风里,整个空间弥漫着春的气息,闭上眼睛聆听春的叫声,感知春天的意蕴。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创作主题,真正意义体验和感悟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使学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做到将其与教学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入到生活中,参与到具体实践活动中,以此来感悟到情感的存在,在保证学生掌握和理解美术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陆春.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1(09).
[2]郑允超.让美术课成为美的享受:例谈初中美术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陈锦洞.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