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中职院校的学生提升抗挫折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的实际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较弱,故学生的心理常表现为不够自信、自我认同感差等状态,这些负面的心理情绪都会导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者需要对培养中职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策略加以研究,使其在实际的育人工作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也伴随着诸多压力。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外界的因素较为敏感,内心十分脆弱,极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自身情绪不佳,使学生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不够坚强,或是过于沮丧、或是过于自厌。教师在育人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实现“内外兼修”,打造具有坚毅品质的现代人才,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人才。
一、培养中职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必要性
抗挫折能力教育属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校内的学生进行计划性的抗挫折教育,如许多学校以理论和实习为重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提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作用,凸显出抗挫折教育的重点内容。当代中职学生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的特殊爱护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较少,意志力十分淡薄,缺乏与他人深度沟通的能力,在一些事情上常表现为自私、自我,而导致人格逐渐出现倾向性偏重,不利于青春期的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家长和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品质与抗挫折的能力,许多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畏畏缩缩都反映出这一教育现状。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保障让学生“衣食无忧”,学生几乎丧失了参加劳动的机会,无法体会到生产与劳动中的辛苦,对“苦”的概念不清,即使是农村学生也基本没有体验艰难困苦的机会,所以学生自身面对困难的经验不足。那么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就要着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品质加以塑造,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心理素质培育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培养中职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中职学校面临着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中职教育中板块缺失的主要成因,故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时,学校要先整合课程资源,并重新规划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以“人本”为主要原则,将学生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位置,并使抗挫折教育归纳于日常的教育体系中,循序渐进的落实教育工作。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组织以“挫折”为题的故事会或主题班会,每个月在班级内组织学生之间开展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队伍对某一主题进行辩论。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优秀人物直面挫折最终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树立抗挫折的信心。通过抗挫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挫折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调适心理,能够正确的面对挫折。学校要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组织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活动,如:到校外青少年活动阵地徒步研学活动、参加公益性的义务劳动等,从实践生活中培养学会的抗挫折意志更为有效。
(二)家校双向联合教育
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完成,家庭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可通过向家长发倡议书、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参加研讨会等方式,与家长共同商议对学生的抗挫折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应如何营造家庭教育的氛围,比如:日常生活中尽量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家长如何给予孩子迎难而上的信心、与孩子产生摩擦后正积极对待处理等,都可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对于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培养中职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家庭教育的部分不容缺失。
(三)全面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与抗挫折教育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当代的广大青少年群体来说,感恩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事物的认知。所谓感恩意识,并不仅是对父母、老师的感恩,而是学生自身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意识及自尊的表现,学生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在学会感恩的基础上才能关心或帮助他人。中职学生之所以缺乏抗挫折的能力,正是由于其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更要从根本方面入手,立足感恩教育,使学生的责任感得以强化,那么学生面对挫折时的抗力就会增强。
结束语:对中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育,要从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创造客观条件,教育者要分析中职学生抗挫折能力弱的成因,因材施教、标本兼顾,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庆芳. 帮助中职生增强抗挫折能力[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1(05):114-116.
[2]肖雨. 中职生挫折教育的意义及方法浅析[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