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版本比较分析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城镇化》为例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1期   作者:杨尧中 胡星荣
[导读]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教材版本内容比较

表2 四种版本教材开篇问题的主要内容

        多版本新教材的开篇,提供了安徽省合肥市及周围地区不同年份卫星遥感影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变化图、不同年份深圳的景观图和世界夜间灯光影像。
2、城镇化的利弊
表3 四种版本教材城市化利弊的主要内容

        多版本新教材对城镇化的利弊的介绍,主要是通过文字总结,配以景观图总结。另外,鲁教版提供1个活动,湘教版提供1篇阅读。
3、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
表4 四种版本教材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主要内容

        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内容四个版本教材图文并茂,均有详细的阐述。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方案调整说明:本内容为“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教学中需从“利”“弊”两个方面说明城镇化的影响。理解:运用图文视频等多种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三个方面、即过程、特点和利弊影响。
        教材对本节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然后,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形式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2.学习情况分析
        “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所以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肤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
3.教学资源
        (1)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地理位置的变迁图;从当前的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位置到新校区的位置图;1984年、1999年、2016年靖江市遥感图像图;靖江人口小资料图;靖江人口资料图;世界六大城市带图;逆城镇化图。
        (2)自制多媒体课件。
        (3)教材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人教版);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带景观的变化(湘教版);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图(鲁教版);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城镇化折线图(中图版);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过程及趋势(鲁教版);城镇化过程示意图(鲁教版);城镇化过程示意图(人教版);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2018年)(人教版)。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的动力。
        (3)通过绘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长折线图的实践,培养动手绘图的能力。
        (4)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5)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2.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3)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4)如何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1.教师要学习地理课程标准每一条和省里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的解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有了清晰的目标,你学习任何东西就更容易了!”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提前把科学、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告知给学生。
        2.多版本地理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直接或间接引用,或受素材启发,可以开发新的素材。虽然江苏学生手头目前还是使用旧教材,但教师可以借用新教材的素材,把教材、地图册等作为素材,实现课标的要求。
        3.如何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学生是比较关心身边的地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吸引学生的方法之一。热门地理新闻、趣味性强的短视频、美美的景观图、直观的地图、生活化的文字、地理类动图等可视化的地理资源也能得到学生关注的眼神。
        4.通过这节公开课,我体会到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综合性的,以某一种为主线由多种方法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绘制地理思维导图,加强记忆。
地理知识体系图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地理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隶属关系十分清晰,可以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加深理解,最终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记住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