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理路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1期   作者:陈玄宁 黄顺 陈宁宁
[导读]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深邃内核。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深邃内核。探讨人民中心论思想,必须从其实质进行深刻剖析,探讨人的本质。何为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它的实现形式又如何?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孜孜以求的永恒课题。对于包括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性与一致性,就此问题而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系统而又深刻地阐述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深刻内涵。为此,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以实践性为基础,注重人的本质,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中心论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哲学
        引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所写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们彻底清算了以前的哲学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探究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和实现条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确立。尤其对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中心论”给予了一脉相承性和时代特征性的意义。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核心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有生命的个人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能够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并且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马克思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2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核心精髓
        2.1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2.1.1.理论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这一沃土之中,并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打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烙印。《神圣家族》中“工人才创造一切”论断的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高度关注人类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最鲜明的体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和确立党的人民观,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2.1.2实践来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个人丰富的实践当中。在延川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厚植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此后,不管是在河北正定县锻炼,还是在福建、上海等地,习近平总书记都深情地将人民放在心上,从农村到城市、从基层到中央、从知青到人民领袖,经过了一步步地实践,最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2.2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内涵
        2.2.1坚持以人民为主体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十四点方略,并且第二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03次,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当中的地位。
        2.2.2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党的根本宗旨,着重强调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要求党要将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不允许任何政党脱离和凌驾于群众之上。


        2.2.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又明确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发展。
        3“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人的最大现实性
        3.1从国家主体现实性方面
        人民是国家主体的思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明确理清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更是社会实践和国家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作为每一名共产党员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都会发现,都会清楚的掌握,人民群众最有说话的权利,因为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要面向全社会公开搞活动、干工作,要沉下身子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认真吸取人民群众对党员的建议和意见,杜绝脱离群众,闭门修炼的情况发生。”这揭示出人民在不断的生活实践活动中不仅创造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更是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
        3.2从现实战略实践性方面
        保障人民利益,推进“四个全面”。全体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人民利益至上。党员干部具体怎么干?干什么?为谁干?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将人民利益至上视为应持有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依靠的是各个阶层共同努力。针对人民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有机体、是整体推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更是共产党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通过这一思想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完成社会主义体系建设,强化我国各项管理制度,为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保证,同时也是我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做法;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把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保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使得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人民有效参与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管好党、党领导人民的重要要求,也是深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推进器”,它为党内营造出天朗气清的从政环境,实现了党的自我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使得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了,深得人民群众拥护。
        3.3从人民根本实质性方面
        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十八届五中全会而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践需要创新,人才则是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切实抓好突出人才,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充实的物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人要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协调的理念也必不可少,在发展观念上要解决“木桶”效应问题,最终走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绿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永恒主题,同时也组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表征,充分体现出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舒适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理论依据。
        结束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产物。它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人民群众观为直接的理论来源,以治国理政思想的举措为时代性实践,深刻阐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观。新时代的号角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乐曲,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有了实现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秦在东,文大稷.《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探析[J].江汉论坛,2008(2).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80页。
作者简介:
陈玄宁,男,贵州遵义(1999.11.2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黄顺,男,贵州遵义(1999.05.0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陈宁宁,男,江苏丰县(1999.02.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