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产力的哲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1期   作者:陈宁宁 黄顺 陈玄宁
[导读] 环境生产力蕴含环境生育、环境优先和环境限度生殖三大原理
        摘要:环境生产力蕴含环境生育、环境优先和环境限度生殖三大原理,贯穿“只有自生才生他”的生育逻辑和“自生与生他”相互限度准则,并从两个方面规定了自身的效力范围和功能限度。环境生产力从根本上影响人类存在方式、文化方向和人性释放方式的选择,构成人类生产力的限度,并决定人类存在发展不能逾越环境自生与生他互为限度的规律,否则,就会出现地球生境破坏、气候失律的现象,推动自然世界逆生态运动,形成不可逆转的人类生态危机,造成世界存在风险。
        关键词:环境生产力;环境原理;环境生育逻辑;地球生境破坏;气候变化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去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对于更好地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根基需要从人类文明的宏观视角审视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幅上涨为人类生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实践活动中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也使得自然界本身超负荷工作产生一系列环境危机,如资源紧缺、物种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中华民族正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此同时,过度利用自然环境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日益凸显,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迫在眉睫。
        1“环境生产力”概念定义
        生产力思想发展到马克思这里,其环境生产力因素得到突显。但要理解“环境生产力”概念,还得理解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我们通常讲的“自然”,首先是指独立于人类的存在世界,其次是指人类必须存在于其中的存在世界。具体言之,自然既指承载我们的地球,也指高居于我们头顶的宇宙,更指由地及天和由天而地的动态空间和运动进程,比如气候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就将天与地连接起来形成动态的生变空间和可感的运动进程。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客观地存在着三个维度的内涵规定:在存在论意义上,自然与环境的区别,实际上是整体与具体的区别,即我们将自己存在于其中的存在世界之整体称为“自然”,将自己存在于其中的存在世界之具体称为“环境”,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宇观环境时,就是存在整体之自然,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自然”同一。
        一般地讲,存在敞开就是生存,在生存论意义上,自然始终以具体形态呈现自身。所以,以哲学方式考察自然,只能是存在论的;一旦要对它作为生存论考察,就进入环境的论域。自然没有空间的疆界性,作为自然之敞开态的环境,却始终呈空间的疆域性,这种空间疆域性的自然一旦为生物物种尤其是人类物种所运用,就释放出生产力功能来,这就是实践论意义的环境。在实践论意义上,环境作为生产力,首先是自然的生产力,然后才成为人类所利用的社会的生产力,虽然如此,环境始终是自然的,而非人本的,所以环境生产力始终是自然的生产力,而非人本的生产力。
        对于“环境生产力”概念,从构词法和由此呈现的形态学观,它是“环境”和“生产力”两个词的组合,但从所表述的内容观,它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也是生产力的一种形态。就前者言,环境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基础构成,因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从后者论,环境生产力既是一种独立的生产力,也是一种基础性的生产力:只有在环境生产力的基础上,其他生产力才可形成,才可得到敞开和发挥功能,因为环境是一共同体,人类只能存在于这一共同体中生存、繁衍、生息。
        2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2.1对生产力问题片面认识的由来
        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它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力的问题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是不可回避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深受苏联学术界的影响,具体到“生产力”的问题上亦是如此。斯大林认为,“社会生产是由两个方面组成,这两个方面虽然是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系着,但却反映两种不同的关系,即人们对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所表示的是人们对于他们所利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物象和力量的关系。”也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对应,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因素就是“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2.2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意蕴
        经典作家从未把自然生态环境排除在社会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阐明了发展生产力是指全面发展各种生产力。他认为:“尽管按照资本的本性来说,它是狭隘的,但它力求全面地发展生产力,这样就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前提,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不是为了再生产一定的状态或者最多是扩大这种状态而发展生产力,相反,在这里生产力的自由、毫无阻碍的、不断进步的和全面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的前提,因而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马克思认为,“生产实际上有它的条件和前提,这些条件和前提构成生产的要素。这些要素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它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并且对于一个时期表现为生产的自然前提,对于前一个时期就是生产的历史结果。
        3环境生产力的功能疆界
        环境自生能力既相对环境整体而言,也相对环境要素而言。所谓环境整体,是指我们存在于其中的天地相连的自然世界。所谓环境自生,是指天地相连的自然世界以自在运动的方式自我生育,自我新陈代谢。所谓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环境整体的环境内容,比如,相对宇观气候环境而言,生物、地面性质、地球状况、大气环流、太阳辐射、宇宙运动等都是其构成要素。宇观气候环境既具有自生产能力,更具有促成其构成要素具备自存在、自生育繁衍的能力,这一双重能力的形态学呈现就是气候周期性变换运动,形成气温的冷暖限度和地温的宜生长性。在相对静止的意义上,环境整体存在与其构成要素有严格区别,但在动态敞开进程中,即使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也体现整体性,具有整体功能。一个非常具体的人居环境,比如这个小城镇,或这个小城镇中的某个社区,也是座落在诸如由一条河、两座山、一片农田、几个小树林或者公园构成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个具体的自然相对地区环境、国域环境而言,它是构成要素,但它本身又以自存在的方式构成了这座城镇或这座城镇中的这个生活小区的整体环境,所以,它既具有自生的功能,更具有生育其构成要素的能力。
        结语
        环境作为主体活动的对象和结果,始终与生产力密切相关,它既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客体因素,又是生产力得以实现的条件和方式,同时某些环境又可以动态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要想正确把握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既要充分肯定环境对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又不能简单地把环境看成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更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环境称为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全面优化环境,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永和.环境·主体·人[J]社会科学辑刊,2001(5).
        [2]陈国生.环境与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4(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陈宁宁,男,江苏丰县(1999.02.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黄顺,男,贵州遵义(1999.05.0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陈玄宁,男,贵州遵义(1999.11.2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