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1期   作者:李桂臣1 张农1,2 屠世浩1 张东升1 万志军1
[导读]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新时代新形势赋予高等教育
        摘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新时代新形势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分析了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构建了以“三融合”理论教学体系和“三提升”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柱,以国际化教育四大要素建设贯通两大支柱体系的“两贯通”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在中国矿业大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矿业工程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 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s: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urrent new era and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in mining engineering (ITCME), and builds the system of ITCME which includes "three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teaching system, a "three promo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ur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hich connects theoretical and teaching systems and forms "two-through"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of ITCME,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Meanwhile, some sugges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re propo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CM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cultiv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s
        
        随着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综合国力和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高校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战略[1-3]。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教育面对着新的挑战,我们要具备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长远的战略眼光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4-5]。因此,高等教育应当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教学管理经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同时立足中国国情,考虑中国特色,体现出本土化和民族性,致力于培养新形势下的国际化创新人才[6-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形势下的矿业领域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参与国际矿业领域相关事务的创新人才[9]。因此,探索发展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我国能源行业的权威高校,多年来始终围绕国家能源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特色为我国能源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10-11]。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意味着我国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2-13]。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是首批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已签订华盛顿协议的国家就业[14]。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面对新形势下矿业类发展趋势,在“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下,中国矿业大学逐步探索了一套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1 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内涵
        为顺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应结合自身条件及特色,吸取国外高校先进办学理念,培养出一批国际化创新人才。但是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由于对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在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存在误区。如将“国际化”等同于“西方化”,全盘引进国外高校的教学体系,未立足于中国国情、未考虑自身特色,导致在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视野上存在局限性[15]。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科结合矿业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提出了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教育的四大要素:国际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国际等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国际一流的实习实训基地。从源头上明确了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包括以下典型的特点和要求:
        (1)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具备国际眼光或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者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行业发展规律,同时具备创新意识,能够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2)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能够将本专业的知识在国内及国际上进行应用,能够适应本专业在国外环境下的工作。
        (3)熟悉掌握国际惯例。通晓国际规则,在国际交往中做到有理有据。
        (4)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练掌握对方国家语言,了解对方国家文化,能够与对方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沟通。
        (5)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
        (6)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有用信息,并具备发掘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7)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做到不忘初心。
        以上内容涵盖了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能力、素质,甚至是人格和国格,因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并积极向上的国际化人才。
2 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16]。中国矿业大学矿



图1  “两贯通”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业工程学科以“强基础、宽出口、勤实践、善创新、通国际”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具有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三融入”理论教学体系和“三提升”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柱,以国际化教育四大要素建设贯通两大支柱体系的“两贯通”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2.1 “三融入”国际化创新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学科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构建了融入国际教育资源,共建国际互认课程体系、融入学科优势,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融入现代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升级的“三融入”国际化创新教育理论教学体系。
        融入国际教育资源,共建国际互认课程体系。学科和美国肯塔基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廷大学、奥地利雷欧本矿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名校合作,通过实施“2+2”合作办学模式,建设国际互认的课程体系、共建教学资源。以“了解中国、感知矿大”为主题,近3年招收美国等20余个国家81名国际生到我校学习矿业类课程、到国内矿山实践,得到肯塔基大学等国外大学官方学分认证。
        融入学科优势,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将学科大量最新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成果、学科前沿知识及行业新技术快速进入课堂、及时编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和课程创新,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采矿学》、《现代采矿工程案例》等12部,和外籍教师共同编写英文教材和讲义3部。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校内率先设置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每年投入5万元,资助10个项目以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融入现代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升级。推行导师制、小组化、个性化、弹性化和国际化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全面实行课程过程考核制;开设了国家级《采矿学》、《走进矿山》等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采矿概论》MOOCs等共享资源。目前已有25000多人访问和学习过《采矿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2 “三提升”国际化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学科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国际一流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三提升”国际化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融,促进理论教学质量提升、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提升[17]。在“三提升”国际化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如图2所示,包括作为主体方的学生和主导方的教师两部分。在学生培养方面,主要由海外实习实训、海外交流学习和中外联合培养三部分组成;在教师提升和补充方面,主要由国内教师赴国外访学交流、国外名师来校授课以及与国外高校共建教学资源三部分组成。
        


图2 “三提升”实践教学体系


2.3 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四要素建设
        学科结合专业特色提出了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四要素:国际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国际等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国际一流的实践教育基地。并通过探索实践不断完善四要素的建设,以四要素贯通“三融入”理论教学体系及“三提升”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高水平的国际融合师资队伍。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通过“优秀教授走出去、国际名师请进来”,每年选派约5名教师出国访学或合作科研,目前学科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引进5名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和兼职,有国外学习或交流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74.6%,建设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建设国际等效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资源。学科与中外高校合作制定了国际互认的课程体系、共建国际化教学资源,编写教材和讲义2部;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Elmo Davide副教授共同编写了《Rock Excavation and Support》全英文教材,与华南农业大学刘爱华教授共同编写了《固体矿床开采》中文教材。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全英文授课课程及内容,并逐步尝试在基础课程体系中推广全英文课程。
        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体系。学科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小组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弹性化的“一制四化”改革[9]。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配备导师,让学生根据个人对专业知识点的兴趣选取研究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最终进行小组汇报。
        建设海外一流的矿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分别在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科罗拉多矿业学院)(USA, QS rank first)、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新南威尔士大学)(Australia, QS rank 11)、West Virginia University(西弗吉尼亚大学)(USA)、University of Kentucky(肯塔基大学)(USA)、波兰AGH大学(欧盟矿业工程学科排名第1,QS排名35)等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化实习基地。
3 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构建有效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在构建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通过选派学生赴海外实习实训、教师赴国外高校访学交流,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同时引进国外高校教师来校任教,在实践过程中查缺补漏、发现问题,逐步改正后提升学科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3.1 海外实习实训、教师及学生访学交流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每年选派20名以上学生赴海外进行短期的实习实训;学科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每年均会选派多名本科生赴澳进行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实验室训练、矿山实践及跨文化交流。通过课程学习巩固专业知识;通过实验室训练提升动手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通过矿山实践了解国外井下生产环境及生产技术水平;通过跨文化交流了解他国文化,锻炼学生的国际交流沟通能力。目前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国际班学生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均在国外完成,例如到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他们的实习矿井进行动手实操训练,包括了钻机使用、井下车辆驾驶、井下矸石装载、运输与卸载,团队工作配合等,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感觉收获巨大,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真正升华。
        除选派学生赴海外实习实训外,学科目前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伍伦贡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肯塔基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大学、奥地利雷欧本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达成深度合作,形成稳定的师生交流互访关系。
3.2 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是一个漫长且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依据现有经验提出了培养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如图3所示,首要明确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内涵;而后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及与导师的交流学习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及心理素质;依托“三融入”国际化理论教学体系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通过“三提升”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通过引进海外高校名师授课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国际化知识,结合联合培养、交流学习及海外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国际竞争力,能够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
        
图3 国际化一流矿业人才培养过程


3.3 培养模式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通过探索实践,学科构建了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体系。形成了能够引领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系统成果。形成了较大规模、完善、成熟的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切实有效地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矿业人才,建设矿业学科,满足于国家煤炭工业的发展需求,满足于矿业科学发展的需求。提高矿业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开拓了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前沿科学动态,提高科研能力、钻研精神,努力为学生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提升了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018年QS排名中矿业工程学科跻身全球第19、国内第1。
4 矿业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4.1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学科每年均会组织开展学生海外实习实训。通过海外实习开阔学生的视野、熟悉对方国家的文化,锻炼跨文化交流能力,学习本专业知识在国际上的应用。因此加强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高校间的国际合作交流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
        学科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伍伦贡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麦吉尔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大学、奥地利雷欧本大学等国际名校将继续合作深化国际化教育,深入建设国际等效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提高国外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学生国际学习比例、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探索提高国际化教育程度和质量、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推动我国矿业类专业工程教育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全面保障。
4.2 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能够进行无障碍交流是开展国际事务的前提,因此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首要应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国际班培养方案设置了大量的全英文授课课程。大部分实践教学工作全部安排在国外开展,对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与交流能力,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还不能达到完全英语教学的程度,部分课程甚至是必修课程还得借助中文完成,这与国际化一流矿业人才培养还不是完全匹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师资能力和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也跟不上,这关键是要强化英文授课的数量,直至最终所有课程均为英文授课。
4.3完善矿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国际矿业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环节,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国际化一流矿业人才的宏观内涵,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适用于矿业国际班培养方案和实践体系,特别是英文授课教师、英文教学资源、实践场所、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等,实现完全对接矿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季波, 刘毓闻, 陈龙, 等. 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以美国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为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1-8.
[2]许军华, 邱延峻, 蒲波. 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化战略特征分析及其启示[J]. 江苏高教, 2014(02): 70-73.
[3]杨媛. 中外合作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 35(4): 173-176.
[4]张礼永. 新中国70年教育的十大经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21(6): 32-42.
[5]陈宝生.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成就与现实使命[J].西藏教育, 2019(10), 3-5.
[6]任少波, 吕成祯. 德育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认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49(05): 5-12.
[7]李振华. 以中澳合作项目课程为载体探索国际化合作互动教学模式[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12): 141-143.
[8]杜玉波. 着着眼世界水平 着力中国特色——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再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1), 4-6, 34.
[9]王方田, 张东升, 范钢伟, 等. 一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J]. 煤炭高等教育, 2018, 36(02): 72-75.
[10]张东升, 范钢伟, 王方田, 等. 采矿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展望[J]. 煤炭高等教育, 2017, 35(01): 1-4.
[11]张东升, 屠世浩, 万志军, 等. 高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为例[J]. 长春大学学报, 2011, 21(11): 137-143.
[12]宋歌. 《华盛顿协议》视域下工程科技人才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 高教论坛, 2018(12), 76-78.
[13]李永华, 林家儒. 《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8): 68-70.
[14]姚强岭, 李学华, 万志军, 等. 煤炭开采国际化趋势与采矿工程专业认证[J]. 煤炭高等教育, 2015, 33(03): 74-77.
[15]王晓晖, 林澎, 丰大双. 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15(10): 143-144.
[16]刘继坤, 寇跃灵. 国际化视野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02): 26-28.
[17]严红,张源. 大学生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服务效能的研究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 36(5):228-231.

作者简介:李桂臣(1980—),男,河北故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绿色开采、地下空间工程;国际化教育。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江苏省教学改革一般项目(2017JSJG123)和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改革重点培育项目(2016CG01)、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的联合资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