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1期   作者:赵虹琴
[导读] 一直以来我国都把“德”“智”“体”“美”“劳”视为教育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都把“德”“智”“体”“美”“劳”视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出发点,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素质教育的持续建设,新时代下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思想与精髓,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从层次上讲,德智体美劳属并列关系,核心素养也要求学习者从这五方面出发,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但包括教育者在内的很多人却忽略了“劳动”的重要性,致使学习者的发展意识呈现出极端化状态。基于此,本文将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视角;现状及对策
        引言:劳动教育是不受场所和形式限制的,也不受时空和理念的规范,它可以以任意一种形态存在。但本文所探讨的是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校的劳动教育,问题主要集中于校园和课堂,因此我们会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对他们的思想、意识、观念、技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刻挖掘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根由。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对技能的认知
        当代人对技能的认知是能否通过学习某种技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回报,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输入技能型人才,同样,人们也需要习得一项或多项技能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本身算不上技能,它只是施展技能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人什么技能都没有,只会卖力气,那社会和舆论就会把他当作是“苦力”,几乎没有人会将“苦力”视为自己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因此,人们会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取更多的技能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而劳动在技能成长中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二)劳动价值的曲折观念
        广义上讲,一切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劳动。劳动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按照自身对自然界的规律性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受动性是指不论人们是否认识这些规律,总是会受这些规律支配,并不得不按照这些规律进行活动的过程。但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还不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劳动更多表现出受动性。而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发起者,老师在劳动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只是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且过分突出脑力劳动的重要性,忽视了体力劳动的必要性,这些在具体劳动中体现的非常明显,比如扫地。有些学生为了省事,把地上的灰尘都集中在墙角,只是把纸削清理干净,这就是典型的“用脑过度”,因为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寻求技巧,除了省事之外,还会被表扬为“聪明”,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逐渐成为别人眼中的投机者。
        (三)意识上的刻意隐藏
    劳动意识是产生劳动行为的重要前提,但有了意识不代表就一定会有发生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行为的产生需要经过潜意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作用过程,即当潜意识中的欲望被唤醒后,就会作用给意识活动,也就产生了劳动意识,然后进一步通过表象层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劳动行为。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两道防护墙会对欲望进行约束,它们通常会出现在潜意识活动作用到意识活动的过程,及意识活动作用到表象层行为的过程,被约束的内容包括自身面临的资源约束、社会道德规则体系约束、经验教训约束。

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后会逐渐形成劳动意识,当他们会凭借自身的“能力”将这种意识进行遮掩,使其不被转化成劳动行为,这种“能力”源自经验的积累和道德规则体系的自我构建,从而给人以不知道缺乏劳动意识的假象。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对策
        (一)为劳动“证”名
        长期受功利化思想影响的我国教育,注定要经历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漫长过程。“劳动”无法以成绩和技能的形式呈现,人们更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有助于自己升学的文化课学习上,在这样的形式下,一味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进行思想教育显然不合适。赋予“劳动”一定的教育地位,以提升它在教育者和学习者心目中的分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为老师和学生设置劳动目标并与考试挂钩,然后对劳动成绩好、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老师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相信会极大激发出他们的劳动热情,使学习者认识到,虽然劳动算不上一种技能,但它对施展技能和自身才华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价值观念的专“向”树立

        受社会不良风气和自古以来的圆滑处世思想影响,人们一遇到问题就会想办法绕道而行,而不是解决问题,即便有人真的那样做了,也会被冠以“钻牛角尖”、“死脑筋”等名号,若将这种思想带到学校劳动教育中,其后果会非常严重。劳动就是劳动,不可以向学习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去习惯性地挖掘技巧,劳动行为本身并不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上,虽然整个过程也包含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但它们所表现出的是人类勤劳朴实的一面。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勤恳淳朴的劳动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习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踏实肯干的做事态度。
        (三)意识活动向意识行为的转化
        前面已经分析了人类行为的产生过程和作用机制,它对我们了解学生的劳动心态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学生接受劳动思想教育后,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定强度的劳动欲望,如果自身的能力和客观环境足够支撑自己完成某项劳动时,潜意识活动就会作用到意识活动,进而产生劳动意识。但这里需要注意,劳动意识的刻意隐藏主要受劳动经验的制约,也就是说,学生过去的劳动经历告诉他们,劳动很累、很辛苦,并且没有回报。所以若想使学生的劳动意识顺利转化成劳动行为,就要抓住他们的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学生希望通过劳动获得某种自己欲望的需求。比如,给予学生夸赞和表扬、增加经常劳动和劳动表现积极的学生午休时间、家长会上对善于劳动学生的家长进行赞扬,并让家长分享家庭教育心得。
        结束语:
        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又有了新的内涵,它要求我们义务阶段的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认清阻碍劳动教育发展的根由,寻找解决劳动教育问题的办法,注重发展能够迎合时代需求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的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务实型劳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小雯.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赵莹. 核心素养培育下的西安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