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1、抓好基础知识教学,2、找准知识连接点,3、优化教学手段,4、精心设计问题,5、做好课堂小结五个方面就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与认识,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手段;问题;小结;连接点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出现一些小动作,有时完全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节奏,造成学习成绩差。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谈几点体会与同行商榷和研讨。
一、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抓起,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进行观察、思考,并通过联想判断发现结论。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但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不能单纯的把数学知识作为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应该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时,列出(8+7)+3=18和8+(7+3)=18以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列出等式,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独立发现规律即加法的结合律。课堂上采取这些“看、想、议、归”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看发现问题,再经过大脑思考及相互讨论辅之以老师的点拨、启发,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部的智慧和热情,使孩子们学的容易、有趣、灵活,既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思维。
二、找准知识连接点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数学知识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之势,新知识里蕴含着旧知识,新旧知识纵横交杂,彼此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力争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孩子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知识,寻求思路的活跃状态中。比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综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将圆柱的表面积分解成长方形面积和两个圆的面积之和。这样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缩短了已知和未知的距离,从而很好的掌握新知识。
三、优化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但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而且可以增强情趣和启发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需要通过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的认识来完成,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充满着各种各样形象的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首先,要注意学具的操作。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条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便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每一个人准备一个圆柱体萝卜,让学生动手用切割法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切拼的过程中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有变化,学生可以发现圆柱的高就是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就是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由于长方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因此圆柱的体积也就是底面积乘高,很顺理成章的掌握了知识,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把抽象的静止的知识点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的知识点,通过直观演示,化虚为实,既生动又形象,学生的思维活动马上会随之活跃起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讲“圆的面积”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圆平均分割成8份、16份、32份……,然后分别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有变化,学生可以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由于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因此圆的面积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乘半径,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使学生对圆的面积的计算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对知识掌握的更加准确和牢固。
四、精心设计问题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发现问题,再进行思维,不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启发思维。同时在解答问题,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得到提高。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做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一下几个问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分别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怎么计算?这样恰逢其时地提出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一种旺盛的状态。这样,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链便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
五、做好课堂小结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堂小结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画龙点睛之功效,教师要十分重视这一环节。我的小结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提问式。这种小结最为常见,在老师一问一答中只需寥寥数语,便提纲挈领地归纳了所学知识。比如,我在教“四则混合运算”时,我的小结是“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下面请思考回答三个问题,在一个算式里若只有加减活只有乘除怎么算?若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怎么算?如果这个算式又有括号呢?”这种小结简洁直露,不仅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更重要的是使四则运算顺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计算迅速而又准确无误。
二是鼓励式。这种小结是以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例如学习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后提问学生:“你们谁能告诉我小数 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这种小结使学生感到学无止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扬起再学习再出发的风帆。
三是前后呼应式。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课前给学生设疑,小结时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年月日时刚上课就问“同学们,小明的妈妈比小明大21岁,却反而少过了15个生日,这是为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讲完新课后我们这样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年月日,这下上课开始的问题你猜到了吗”原来小明的妈妈是闰年2月29日出生的。这种前后呼应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本课主要知识。
四是故事式。小结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入的故事中,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小明的奶奶过生日,那天爸爸定了一个大蛋糕,爸爸说“为了公平,我们一家五口每人吃五分之一吧!”小明听了赶紧摇头“不行,不行,奶奶年纪大了,又过生日,应多吃一点,少说也得吃六分之一吧!”大家都笑了!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使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的更牢固。同时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同学们也受到了尊重长辈的思想教育。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动脑筋,课前下好功夫,不断探索和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就一定可以上好数学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