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1期   作者:傅德智
[导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来发现和提出问题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来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当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升其数学应用意识和相应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让学生能够通过解题获得正确答案,还要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基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
引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猜测,用科学的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现状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科学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生活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为了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合理地选择应用策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高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进行改进,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使其思维变的更加活跃,这对于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一些突发奇想给与尊重,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正确评价。有学者曾经指出,人的内心往往隐藏着非常强烈的探索欲、发现欲,而在儿童的内心中这种欲望更为强烈,但是必须为其提供适当的养料,儿童的这种欲望才能保持下去并且愈加旺盛。而学生的探索欲、发现欲就是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教师应当对此加以关注。比如,在进行一些开放式题目的解答时,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解法,甚至题目的答案也可能会有很多个,教师不能因为某位同学的解题方法太复杂,或者是答案不是最佳答案就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应当在肯定学生的答案的同时,经过一定的引导来帮助其掌握更加简便的解题方法,或者是寻找到最佳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保持旺盛的探索欲,愿意积极主动的尝试各种方法进行解题,从而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时期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问题解决”教学,在讲解知识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认识角”这节课中,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先让学生观看数学王国中漂亮的三角形娃娃这一动画了解什么是角,引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展开思考研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动画中,有一群三角形娃娃在欢快的跳着舞,突然一个三角形娃娃甩掉了一条边,教师向学生提问“这个三角娃娃怎么会少了一条边”,学生回答是因为它们调皮地跳舞把一条边给弄丢了,教师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并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娃娃少了一条边就成为角,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很多的角?能否举例在生活中见到的角?此时教师可以拿出教学用具活动角,通过向学生展示角的拉伸变换,让学生了解到角有大有小,像我们的课本、桌椅上的角是直角,直角等于90°,当一个角小于90°时,它就称为锐角,反之则称为钝角。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引入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加深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综合建模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三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我们发现与低年级教材相比,其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是连续的两问,需要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可以说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为此我们应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取信息是关键,理解其含义也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我们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使用列表格、画线段图等方法进行信息的获取。以“倍”的问题解决为例,学生可以使用线段图或直条图来直观地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提取信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材中安排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叠加组合、连续建模才能解决问题。例如,“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菜地一面靠墙,篱笆至少长多少米?”有的学生使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先由已知“长8米,宽5米”的信息得出长方形的一组邻边长度后解决长方形周长的问题,这也就解决了“篱笆长多少米”的问题。接下来,在此基础上叠加新条件“菜地一面靠墙”,通过建模“篱笆长度=长方形周长-靠墙那条边的长度”得出“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问题。
五、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梳理解题思路、展开交流评价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并通过小组交流梳理出最后的解决办法。各个小组的成员都要互相评价,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课前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课内再交流完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这是整理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由于课题容纳的知识点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会很快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所以,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建立记忆表象,同时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了解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思路,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以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
结束语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数学教学活动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和推理等活动,进而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谢淑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01):34.
[2]苟红霞.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19(22):80.
[3]韦小娜.浅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54.
[4]梁佳正.创新教学,引导探索——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J].才智,2019(28):150.
[5]童杨杨.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6):69-70.

姓名:傅德智
出生年月日:1986年9月14日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省市):四川双流
学历:本科
单位: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