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无论是教学要求还是教材内容都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只为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综合能力和学科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素质的重要学科,有利于提升学生利用收获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将来更好的学透数学知识有重要作用。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明白在小学这个重要习惯养成阶段,要积极寻找可靠、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乐于探究新知,勤于动手动脑、敢于质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到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数学素质;分析、解决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人长期处于同一个的场所,接受同一个教师的同一种教学方法的环境下,思维发展会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创新能力逐渐弱化。创新意识是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人类进步的源动力。所以,从学生小时候就开始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创新意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的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一,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有利学生学习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乐趣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小学生会深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展现出不同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的问题,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无限延伸,才有可能实现创新。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事物:学校门前有一个很漂亮的花坛,现在想要给花坛铺上草坪,你能帮忙计算一下它的面积吗?学生对周边的事物都有很强的敏锐性和观察力,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提问,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态度,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放开束缚,大胆选择计算面积的方法,进而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为学生提供发挥创新精神的机会。为了不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内心不同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努力寻找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效果。
教师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时,可以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更加方便的计算方法,进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割补法来进行计算。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比直接告诉学生运用的方法更能达到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内容,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培养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具来提高抽象知识的讲解效果,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具对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的学习和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将七巧板作为教具,首先,为学生展示七巧板图形发生变化过后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移动可以得到展示图的效果,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如何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展示图中七巧板变换的位置。通过展示引发思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抽象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获得学科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想要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创设数学情境是提高学生能动性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学情境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具学习动力的进行知识的获取。例如,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中“扇形统计图”的知识内容使,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课外活动的视频,其中有在跳绳的学生,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踢毽子。通过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然后,教师再引入要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为学生展示之前学习的统计图统计结果。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扇形统计图来展示数据。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思考新知,能够降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难度,也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结语: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时,要结合当下素质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断创新知识讲解模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发挥出自己内在的创新精神,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理解。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抽象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数学素质培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2).
[2]杨胜霞.《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学[J].学周刊,2013(5).
[3]周仁凤.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素质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