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高中政治教育也在进行不断革新,与时俱进地结合各学校办学特色进行生动的课堂展现。高中政治教育对于高中生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中之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分析来探讨高中政治课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认同,以及依据其方法论采取有效课堂措施对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政治认同;社会历史主体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政治认同培养措施
(一)国家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改进高中政治的教学方向,从国家层面对高中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从国家大方向入手编选相关教材,形成高中政治教育模式,把国家相关制度、国家发展理念融汇进高中政治教学当中,为各个高中学校提供政治教育模板,对高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形成政治认同。促使学生在青年阶段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于国家政治的认同感。
(二)学校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开展高中政治教育活动,从开设课程、规划课时到选择老师、制定教学方案等,学校都应该全程参与,保证高中政治教学的方向正确性。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相关经验并进行有机融汇。对于日常上课过程中,应派专门的领导老师进行课堂巡视,保证学生听课质量,保证政治课程的有序开展。
(三)师生
政治教师应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发挥高中政治课堂传递政治认同的平台作用,老师应切实关注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集中程度。对学生来说,在高中的年龄阶段,应该是有政治认同观念但是浅层次的政治认同,不是很明确,应切实认识到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二、从《社会历史的主体》看体现出的政治认同
(一)国家制度优势
中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实行民主集中制,切实保障人民权益,聆听人民群众的坚定声音,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水平放在首位。彰显了一个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积极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艰巨任务,体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泱泱大国形象,仁心怀天下,大国有担当。我国一直以来就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首位,国家各种政策方针的出台,无不与人民有关。不断加强民生基础性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服务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条文保障人民权益、不断改善相关就业机制、增大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等等,国家的制度和政策,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权益为重点,切实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落在实处。
(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古往今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传统文化、科技手段等,不断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我国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种种考验,确立了现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最适合中国现今社会发展模式的正确道路。当今社会整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得以体现,但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因此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创造性实践创造了物质文明,而且对于相关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等,也体现出了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不断出台政策方针,与时俱进,改善国家发展与时代,经济发展也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不断推动当今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物资料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优化生产方式,促进我国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把群众路线贯穿于社会治理制度之中,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优势。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工作目标以及具体开展工作时,需要依靠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民是党能够深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关键渠道,不断坚持走群众路线,就能使得党在不断发展中积极汲取人民的智慧,融汇于实际的具体工作中去,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具体工作中,切实深入基层,真正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使得党做出的相关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具体、更加贴近民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因此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动历史进程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去评判正误得失,将群众路线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决策。
三、以《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例提升课堂政治认同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高中政治老师应该改变政治教学单一的传统化模式,尽量改变教学枯燥化和政治教学的纯理论化,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式丰富课堂,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插入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形成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的直观认识,课件图片视频插入大到国之栋梁,小到平凡群众,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社会的关键作用。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社会历史的主体课程开展,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实课堂,同时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进行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打破传统课堂模式,高中政治课堂应该转变老师全权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听课、被动接受相关知识的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深入认识和深刻理解。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表现出来,学生主动地参与进高中政治课堂中去。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断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比如也可以开展分组学习模式,老师分配相关任务,小组成员配合完成,可以增强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对于人民群众的看法和理解,学生通过自抒己见,不断深入理解群众路线、形成政治认同,提升了课堂期间的学生参与度,从而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模式,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授与课下实践结合
老师通过对课本相关知识内容的讲授,使得学生对于人民群众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课下进行实践活动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内化,可以通过课下采访活动,例如采访普通劳动者、采访优秀工作团队、走进社区采访基层服务人员等等,然后制作成相关视频,进行课堂上的分享。也可以撰写相关文章,表达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崇敬。也可以做成手抄报以及相关绘画作品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中去,能够使得学生对于人民群众的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的制度认同感同身受。
(四)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结合
学生通过对于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应注重与当下时事的结合,应注重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关注民生实事,关注国家现状和国际大事等,认识到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注重培养自身关注时事的意识,将政治认同深化到日常生活中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对于日常发生的新闻事件长期关注和深入积累,将课本知识和时事政治融汇起来,对于政治课本的内容将会理解的更加透彻。
通过讲授方式和实践方式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社会历史主体政治知识的生动诠释。相关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学生对于社会历史主体政治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群众路线的科学性,课堂与时事结合,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政治的关注程度。
参考文献:
[1]胡华强.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质的演变[J]. 汉字文化, 2018, 215(21):105-106.
[2]仲利娟. 社会治理效能感对政治认同的影响——基于对河南省居民的调查分析[J]. 领导科学, 2018, 000(014):56-58.
[3]乐俏娜, 张浒. 转型社会下政治决策公共性缺失及对策--基于多元化利益主体非均衡博弈分析[J]. 岭南学术研究, 2018, 013(004):P.26-29.
[4]乐俏娜, 张浒. 转型社会下政治决策公共性缺失及对策--基于多元化利益主体非均衡博弈分析[J]. 岭南学术研究, 2018, 013(004):P.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