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隔离不隔爱,线上教学精彩纷呈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1期   作者:杜秀云
[导读] 突如其来的“疫情”,初次面对的“网课”,书房变成了教室
        突如其来的“疫情”,初次面对的“网课”,书房变成了教室,客厅变成了操场,网络成为了教师“停课不停教”的主战场。教师每天化身为最美“客服”,在线上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普及疫情防控知识,督促体育锻炼等。唯有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让孩子们居家学习更主动,才能保证线上学习的实效性!教师虽然没有成为最美“逆行者”,但在防疫防控关键时刻,立足本职工作,努力成为最美“践行者”。
        在接到学校“停课不停学”的指令时,作为一名老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家里没有设备,家属在一线值守。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但我没有退缩,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动脑筋想办法,攻克难关,保证了班级数学教学的正常进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为了上好《秒的认识》这一课时,利用课间出示学生熟悉的“神舟七号”和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让学生观察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抽象的认识“秒”的概念。再通过学生观察秒针走一小格一就是咔嚓一下,就是点下头的动作。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秒,感知一秒的长短后,我充分利用课件,学生清晰的看到:秒针走一圏,也就是60小格即60秒,分针走了一小格,也就是1分,学生在观察中领悟,理解了1分和秒之间的关系1分=60秒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理解秒这一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体积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看课件上秒针走动的长短,听秒针走的音长短,同时用身体部位跟着演示,点一下头,眨一下眼睛,拍一下手,数一个数等动作,进一步感知,领悟1秒的长短。让学生感
是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的,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
是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
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点头、数数、拍手、眨眼、
用等现实活动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
生活事例作支持越。
        多想一想,如果老师给你一分钟,你准备做什么事通过这
活动的进行,学生充分认识到一分钟虽然很短,你如果重视它的
存在,你就可以做很多事,如可以写十几个生字,做几道口算题,
画一个图画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一下,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
么感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间很宝贵,我们要
好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领悟了古人所说的
“ー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

老师在这时不失时机说道:我们一定
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的!
        反思:这堂课虽然有几个闪光点,但通过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堂作
业,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1、新课开
始时,学生对”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个时间"这一问题回答得不
是較好,只有个别学生说钟面上有,跑步时老师用的秒表,经过
启发才说出有限的几个,可见,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不够。2
没有让学生带钟,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披一拔钟表,进一步让学生感知秒针和分针走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秒针走一大格是多少分针走一大格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是多少,在直观操作中理解,领悟,达到即象深刻之目的3、对学生引的不够,当学生说错时,没有加以引导,让其想想在说。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学生的参与面还有待加强!这些是我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例如在上《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反思: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