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诗词的本色美 传承民族的特色语 ——从不同派别的两首宋词来谈谈其节奏韵律美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1期   作者:陈春霞
[导读] 019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份量的提高,让我们知道了古诗词
       摘要:2019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份量的提高,让我们知道了古诗词作为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地位,学好古诗词不仅能传承好古典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于是让古诗词的原有光茫重新闪耀也就提到了日程上,古诗词原本的音韵美需要受到重视,才能保持古诗词的原始美感。于是我就选取南宋的两位不同派别的词人——李清照和张孝祥的作品来谈谈古诗词的节奏音韵与它们情感表达的效果之间的关系。这也给予了语文教师新的挑战,不仅要教好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适当的学习一些古诗词的音乐知识,带领学生们吟诵、歌唱古诗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好作者的情感,去领会更多的学习古诗词的价值,传承好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特色的文学语言。
        关键词:宋词   节奏   韵律   李清照   寻常语度八音律    叠词    押韵  双声词  叠韵词         张孝祥   古诗词    民族语言

        2019部编版新教材中古诗词文言文篇幅的增加,说明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势在必行,做学生时,老师就强调说要多读多背古诗词,以此来感受古诗词的美。现在作为教师,我也是这样要求学生要多读,大声地读;多吟诵,多感受;多唱,多品味。诗词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读,成了把文字形式转化为听觉感受,由听觉感受转化为情感触动的很好的途径,但是这样读,为何会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受呢?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我们只会从浅层的押韵、基本的节奏、手法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俄国文论家普列汉诺夫指出:“对于一切原始民族,节奏具有巨大的意义。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乐能力一样,显然是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 所以让学生把握好诗词的节奏韵律是学好古诗词的必要条件。
        词是古诗词的重要部分,下面我就从两首不同派别的宋词来谈谈如何通过节奏韵律来把握词人的情感。
一、 声声慢
                南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度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专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属!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里面体现了她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平常的话谱写动人的作品,运用了浅显自然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在她的词中完美的形式与真挚的感情浑然一体。
         下面,我就从节奏韵律的角度来谈谈:
(一)叠词的运用
        首先,前面四组八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由徐缓入疾促,从而形成高低升降的变化。开头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无一个愁字,却字里行间渗透出了无尽的愁。
“寻寻觅觅”是动词,是二拍子节奏,采用的是磨进式二连音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经受了亡国、家散、丧夫、丢失金石文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后,内心极度愁苦,她想寻回什么,或许往日美好的生活,或许金石文,或她的丈夫,但这些都存留在记忆当中了,只能回到现实,只能面对现实,于是内心更加的凄冷。
“冷冷清清”是形容词,也是二拍子节奏,采用的也是磨进式二连音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往日的美好已经烟消云散,眼前所见所感无不心生悲凉、孤独。
        接着,词人再把这种凄清推进一步,“凄凄惨惨戚戚”,齿音的循环往复,使节奏更强,多用舌声字,齿声字,渲染出一种愁苦凄清的气氛,烘托出孤寂忧郁的心情。由四字叠词变成了六字叠词,还是二拍子节奏,音步加长了,采用的是急进式三连音的方式,词人内心的痛苦也就随着音步的加长而显得更加强烈,并且都是入声韵,情感显得更加急促、凄厉。
        然后,“点点滴滴”四字叠词仍然是二拍子节奏,采用的是磨进式二连音的方式,滴滴答答的雨声给孤独难眠的夜增添了凄厉。又仿佛看到了雨滴打着窗外的梧桐叶,何尝不在滴打着作者的内心呢?词人内心当中国恨家仇齐涌心头无人诉说,更重要的是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封建女子,她面临着许多不能抵御的外力,内外交困中,她的心在滴血,孤寂忧郁和动荡不安交织着。
        (二)押韵
        上片的每句末尾都押i韵,它们的韵部都相同:戚、息、急、识,多数为平声韵,音调和缓,似李清照在把她的孤独之情、凄冷之苦、思乡之情借酒性娓娓道来。后面慢慢地押平声韵,情感渐渐舒缓,但没有减少词人的愁情,朴素悲秋的语言伴随着凄清的音乐性进行抒情。
        下片的每句末尾也是同韵:摘、黑、滴、得。这些字都是平声韵,正体现了婉约词的音调情感的委婉、舒缓,道出了词人的思夫之情,看着秋天的凄凉之景投射出了内心的凄清、孤独。
        (三)双声词和叠韵词的运用
        双声词:凄惨、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叠韵词: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这样的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增强了词的节奏韵味,齿音和舌音的交替重叠,表达忧郁恍惚的心情,心碎断肠、凄楚呜咽的心弦。
        李词很注重音律声字强调“协律”,善于运用错综变化的声调韵律的不同节奏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


二、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是处于苏轼和辛弃疾之间起着传接作用的豪放派词的重要奠基人。宋孝宗乾道二年,他因受政敌谗害而被撤职,从桂林往北归,途径洞庭湖时写下该词。
        下面具体谈谈它的节奏韵律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一)押韵
        该词上片前面三个句末同韵:色、叶、澈,下片也是前三句末尾同韵:雪、阔、客,并且是仄声,感情激越、向上。
        (二)平仄
        任何韵律的表现都与人的情绪有关,不论是轻松的、欢快的、急促的、昂扬的、舒缓的,都是要通过不同的节奏韵律来表达,这种节奏就是人的内在生命活动的节律,张孝祥的词也延用了古诗的二拍子节奏,在这篇词中多用仄声词,加强了对开头语的强调,加强了生命律动的节奏。用音乐上的术语就是不仅用了二拍子节奏,如:洞庭/青草,更无/一点/风色,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孤光/自照,稳泛/沧浪/空阔等等。还用了二连音,就是一个节拍平分成两份,然后读的时候把它们的音连接在一起,比如细斟,是“细斟/北斗”里的一拍。三连音的使用,就是把一拍平均分成三份,然后读的时候也是把它们的音连接在一起。    
        多数分句用仄声开头,增添一种铿锵之势,增强一种豪迈之气。下面就谈谈它起句的平仄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洞庭(仄仄)青草:仄声放在前面,语气加强,强调了洞庭,实际这是两个相邻的湖,开头就把人带入开阔的境界,让人感受到洞庭的阔大,近中秋的词人因政治原因被撤职,从桂林北归时,途经洞庭湖。
        更无(仄平):加强了一种无所作为的愧疚之情,从此可见词人内心多少也有点激愤,壮志(仄仄):壮志未酬,恨人生苦短,心中难免会酸楚。
        玉界(仄仄)琼田: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容出这一湖那么清,强调境界那么阔大,却“着我扁舟一叶”,显出词人的内外都是清明的,“澄澈”的。
妙处(仄仄):强调自己脱离那一官场的坦然、轻松。
        应念(仄仄):强调应该回忆一下当年在岭南那一年的官宦生活,虽然内心还是有种怨愤,但是不愿同流合污的他光明磊落,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爽高洁之意。
        短发(仄仄):强调头发少,操劳之至,以及年岁的增加,岁月不让人,不觉让人感到心寒,“襟袖冷”,为官一任两袖清风。
        稳泛(仄仄):自己能稳稳地漂在这面清澈广阔的大湖里,也指词人的内心坦荡,无可顾及。
尽挹(仄仄):把长江水舀尽来当酒,敬天敬地,显豪迈洒脱之气。
扣舷(仄平):自娱自乐、自打节拍,独饮长江水,想一醉方休。
        这些仄声词都是去声开头,仄声中的去声结尾,让人感受到音韵节奏的强烈,感情的激越。以双音词为主,显得节奏整齐,而又有变化,铿锵的节奏中又给人舒缓心气的余地,似词人在咏叹,在洞庭边以江水为酒,借酒消愁,抒发内心的孤独,无所畏惧的洒脱,英雄豪迈之情。
        李清照和张孝祥同为南宋词人,李清照比张孝祥要早,李清照是从闺情转为悲凉的爱国婉约词人,张孝祥是慷慨悲愤的爱国豪放词人,从爱国情怀中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节奏,声律韵味构成了它们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不一样的美,是民族的宝贵遗产。
        总之,要传承好古诗词的音韵节奏美,让语文教师接受一下古诗词的音乐文化还是很有必要,这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会有较大的帮助,也为语文的教学插上有力的翅膀。用华东师大方智范教授的话说就是“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民族的语言。”所以我们要把这一民族的特色语言发扬光大,从而弘扬民族的精神。

参考资料:
1、《古诗词教学新视野》(江门市2020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方智范,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2020年4月;
             2、《民族声乐艺术的欣赏》(一、二)(东盟艺术大讲堂声乐公益讲座),郁钧剑,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2020年4月;
             3、《廖昌永谈歌唱中的美》(赵季平音乐基金公益大讲堂),廖昌永,上海音乐学院院长,2020年4月;
             4、《毛一涵声乐公益课堂》,毛一涵,中国音乐学院声乐博士生,2020年4月;
             5、《深度解析歌曲“绒花”》,陈珏,韩国祥明大学声乐博士,2020年4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