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之志 烛照千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1期   作者:程勇刚
[导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虽短短315字,但在语录体的《论
        【设计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虽短短315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称得上鸿篇巨制,它叙事简简约完备、生动含蓄。《侍坐章》通过师生对话展现形态毕现的人物,彰显影响久远的思想,但语言简奥,学生理解颇费周折。于是笔者拟以“志”为核心,充分研读师生对话,感受师生风神,理解其深邃的思想。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意
2.梳理课文内容,品读人物语言,把握其鲜明的性格特点
3.通过研读孔子对学生志向的评价,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把握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孔子的生平经历及主要的政治思想
        2. 读准本课字音,熟读文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要树立远大志向,比如先贤孔子专门就“立志”与学生促膝长谈。 (幻灯片展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师:谈话中,孔子是怎样称呼他学生的?
明确:孔子,子路(由)、曾皙(点)、冉有(求)、公西华(赤)

二、研读文本---夫子问志,诸生言志(感受师生之风神)
1.谈话中老师问了什么问题?
        明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也就是让各位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
        2.问:找一找,各自有哪些志向?(板书:强国  富民  教民<为小相>)
3.你对谁的印象比较深刻?
        生自由发言,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4.品味师生对话,感受师生风神。
问: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结合文章说一说。
孔子问志:朗读、正音、释词、翻译。
        子路言志:引导学生揣摩子路“率尔”发言时表现出的不假思索、急躁、轻率与勇武的情态。模拟子路口吻诵读,力求声情并茂。
        冉有言志:显得较为谦虚、谨慎。揣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句中“如”字,暗含着急忙改口降低“治国级别”的心理,体会他说话时的神情以及心态。
公西华言志:愿为小相,曲折委婉,越发显得谦虚。
曾皙言志:齐读“莫春者……咏而归”一段文字,体会“曾点”的形象。
5.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形象。

        (过渡:我们通过品读师生对话,感受了孔子的循循善诱,子路的自信率直,曾点的淡泊潇洒,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谦恭有礼。这番谈话中,不仅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夫子的评价”值得我们回味、思考。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志向的。)

三、升华文本---曾点质疑,夫子评志(理解思想之内涵)
1.师生谈话结束以后,曾点留了下来,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夫子何哂由也?)孔子为何“哂由”?
        引入相关资料: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
                                                                                  —《论语·公冶长篇》
        参考:研读“哂”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夫子“笑”子路,是因为子路有治国之才干,有雄心壮志,这是会心一笑,带有肯定、赞许;但子路的直率甚至鲁莽依然如旧,没有谦让之意。孔子并非嘲笑子路夸大其词。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治国之才干,有雄心壮志。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主要在于对其“不让”的不以为然。在孔子看来,“为国以礼”,而子路“其言不让”,发言草率,有欠深思熟虑。这是有悖于“谦谦君子”的“礼仪”的;而且子路的为政主张——“有勇且知方”,更多地倾向于武力征战,这与孔子之礼乐治国的理想有差距。

2.曾皙所描绘的景象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孔子为何“与点”?
        补充春秋乱世背景、孔子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与点”背后的意味。
        引入相关资料:
        参考:曾点所叙之志,可以理解为: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失败和不幸之后,选择“独善其身”,保全生命,坚持节操,隐逸遁世,而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


        (1)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2)这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
 
3.孔子为何“与点”?
        引入相关资料:
        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②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③孔子曰:“安上治民,莫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
                                                                                          —《汉书·艺文志》
        参考: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风云变幻,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孔子等人对这样的现实极为不满,期望治世太平。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但在这幅“沂水春风图”中曾皙能对古之“大同”社会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孔子眼中,曾点是难得的“知音”,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赞叹。曾点所说的是“治国之志”(大同社会)的形象化表达,委婉含蓄,教化礼乐寓于其中,所以,深得孔子称道。

4.“与点”的同时为何又“喟然叹”呢?
        参考:①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处处碰壁,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最后失意归来,积极入世的热情已然淡去,转而专心整理“六经”。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已然成为泡影,“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了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曾皙所描绘的这种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沂水春风图”,强烈地触动了圣人渐趋平静的性灵。这一声深沉的叹息里,蕴涵着圣人尝尽人生况味后的大彻大悟!
②感叹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之中,还有人能理解我,实乃“知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

四:总结、延伸---先贤之志,烛照千年(感受文化之魅力)
        1. 总结: 孔子这一次与弟子畅谈理想,影响深远。先贤治国安邦的思想,犹如火炬,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难怪曾有人大声疾呼: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读完本文,联系现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
                               推荐阅读书目: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李长之《孔子传》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
                                          

        师总结:每一个知识分子,或者说,每一个心怀理想、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人,都和孔子一样,一生在现实的大地上寻求理想实现的可能性。追求、碰壁,然后或者坚持立场,或者修正理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逐步完善自己,最终找到在人间诗意栖居的方式。回望两千多年的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不但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也是我们命运的引领者。

【作者简介】程勇刚,男,1982年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