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它为在新世纪中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应对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不仅是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新型社会成员而做出的尝试,也是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转换的回应,更是对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习共同体 建构
学习共同体是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营造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我校是一个山村小学,在新课改不断推动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虽然也在逐步推进,但囿于环境、条件的限制,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其表现:一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以教案为蓝本,课堂变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以标准化为目标,强调统一,忽视个性,强调集体,忽视个体。无疑,这种教学不能满足培养“完整的人”的需要。时代和现实要求课堂教学要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从“独自”走向”对话”,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划一性要求”走向“个性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就成为一种理想选择。
目前,时代变迁的速度非常快,呈现出加速运行的态势。面对当今富于挑战和竞争的时代,面对构建学习化社会的需求,学校教育目标也必然因之而发生相应的转变。在我们这个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里,获取成功所需的必要“基础”,已不再仅仅是读、写、算,而是批判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终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动机等等。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同体的构建,现代社会向信息化、学习化的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具有四种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织课堂学习呢?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有多绿、多艳,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叶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像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 激励、了解、鼓舞。”学生们成为“学徒式的学习者”,他们学习怎样思考和推理,怎样在别人的帮助下达到个人或小组的目标。
构建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共同体若是以学习作为主要的实践活动,那么它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进一步讲,“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用这一定义来考察当下的课堂,可以说它肯定不是共同体,因为学生们相互间大都是孤立的,或是竞争的,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确定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
重建课堂教学的生活,促进教学从“工业范式”向“交往范式”的转变,把课堂视为一个师生,生生交往的公共领域,为学习者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极为必要的。在此,每一个个体学习者都是既自主的又是依附的。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既是一种积极的、自主性的学习,亦是一种合作的、群体性的学习,二者交互作用,互为营养。这里,没有话语霸权,有的只是自由、平等地讨论和协商对话,是自由个体之间以工具和资源为中介而进行的民主、合作式交往。教师在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览问题情境,使他们在理解、领会问题的前提下产生顿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看来,人们应该在可靠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主客体之间借助“活动”而相互作用、不断建构的产物,人类的学习就取决于“同化于己”和“顺应于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所有的学习者都是建构者,“他们的构建通过工具运用、社会交往和回归性思维而得以提高”。这种社会性支持系统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共体学习环境,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我国学者陈琦、张建伟对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作了较全面的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建构了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他们对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系统也做了深刻的剖析。他们认为:学习是在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
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建构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另外,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生--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已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互动,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建构主义的教师会对所有的学习者都抱以希望,给予鼓励,让每个学习者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 索和交流。高水平的沟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有相当多的沟通是围绕学习者对某个主题的见解、想法而展开的。学习者就所探索的内容而展开交流,而且在对话中可以体现出他们头脑中的高级的思维活动,如辨别、推论、概括、质疑等,而不只是表述各种事实、经验、定义、程序等。2、随着交流的进行能自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共同体”。
针对农村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组成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帮助,竞争的共同体,形成合理搭配,形成互动,有激励评价机制的学生学习共同体,逐渐构建符合学生和学校发展实际的学习共同体,打造新型的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符合学生年龄和课改特点的课堂教学理想模型,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