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动手操作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观察、学习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知识,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轴对称,数学,主动,操作体会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抽象的图形知识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机会,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发现,直观感受图形运动的特征,逐步加深理解。这节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和释放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为目的来设计的。
动手操作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动手操作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与教师引导有效配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对称图形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授《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些对称物体对应的抽象图形,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展示的图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并且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尝试验证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演示折纸过程,让学生知道图形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教师此时在黑板板书:“对称”,并提出问题:“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什么呢?”学生继续小组讨论,得出图形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教师加以补充,“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并用多媒体再清楚的展示一次。
最终总结得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再提问之前的图形为什么称为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定义的理解。之后引导学生发现对称轴,并让学生找出其余图形的对称轴。
课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良好的感悟后,教师顺势又让学生动脑动手去研究美的内涵,在学生动手画、剪、折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的关键特征,学生能从刚才的“玩”中用自己的言语表达清楚对称美的真正内涵。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能使学生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质量评价标准-----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