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素养的一部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的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而核心素养是中小学生学习中的新概念,由于每个学科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学科要培育的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有所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而言,道德与法治学科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人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各种情感、态度、能力、道德修养、必备技能等。它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既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向的每一个部分,也涵盖诸如爱己爱家爱他人爱国家爱地球、安全生活、和谐交往、乐于交流、团结合作、尊重生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科学分析判断周围事物、合理应对环境和生活变化、遵守规则和法律、做合格的中国公民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经过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素养形成的过程,较之于“学”,“习”则不可忽略。因此,必须要整合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方可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家不妨做以下尝试。
一、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学科间和学科外的各种资源,创设相关联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核心素养。
举例来说,2019年,正逢伟大祖国建国70周年,全国上下一片庆祝的景象。10月1日,祖国举办了震惊世界的国庆大阅兵和群众游行,之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热播。此时,不妨给学生布置“我和祖国有约”的观看活动及观看后“精彩再现”的交流分享活动。这其中,通过观看国庆阅兵、群众游行和红色电影,声与影的多素材交织,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他们不由自主会反思,阅兵仪式上的军人步伐为什么会走得这么齐,那辆标号为1949的车上为什么没有人乘坐,寓意是什么,为什么从前的人们骑着28杠自行车能那么满足,太不可思议了,外卖小哥也在群众游行里面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为什么的提出,促进小学生们深入思考,促进他们利用不同媒介寻找答案,也促进他们对祖国成立、中国发展有了更多了解,对国家和人民萌生了更多敬意与尊重。
二、有机渗透,合理应用学校办学理念下的特色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在情感共鸣中进行态度的养成和道德的建构。
比如咱们一些学校在创办“书香浸润校园”、“军垦精神融入校园”、“书法进校园”、“足球文化进校园”之时,教师们可以注意在读书中、在红色文化中、在书法撰写中、在足球运动中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与现代、热爱自然与生活、反思过去和当下,在系统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秉承传统美德、争做自强不息的军垦好少年的品德。
在辽宁省大连市八一小学,学校按照“国防精神筑校园”的办学思路,运用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墙壁文化,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人民的情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军姿,上下楼、室内外行走昂首挺胸、步履稳健、有序排队、行动迅速、不迟到不早退;筑军魂,诚实、守信、热爱学习、遵规守纪、无私奉献,勤于锻炼……在校内外生活的各种情境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地得以培育。
三、树立典型,合理利用课内课外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立足现实、胸怀祖国的信仰。
习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们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面对6-12岁的孩子,我们单纯地孩子们讲马列,孩子们学习起来会感觉晦涩难懂单调枯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如果我们注重在课上课下讲好中国故事,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学科学习过程中和课内课外生活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典型,那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中,喜欢动手实践的孩子,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钱学森爷爷在祖国成立后放弃高薪,满怀爱国情报国志,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回到祖国进行火箭技术和航天技术研究,最终对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爱好美术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们讲齐白石人到暮年仍然坚持学画画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爱好数学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们介绍勾股定理的研究者古代的赵爽、现在的数学家陈景润都曾不分昼夜进行数学算理研究的传奇。让学生们知道任何人的成功背后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光荣的桂冠总是用荆棘编成”。
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我制作了“众志成城抗疫有我”系列微课信念教育篇。其中我精心设计、呈现了医学专家、医护人员、警察、物资捐助者和身边的志愿者、老师们逆行在“抗疫”一线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眼泪夺眶而出时,深刻体验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我们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可以给孩子们讲述文字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让他们走进书法家王羲之,知道勤学苦练的态度对于练就一种技艺的重要性。
四、记录身边的事情,拍照片或手机视频,让儿童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中秋节”、“爸爸妈妈多爱我”、“安全地玩”、“同学相伴”、“共同商定班级事务”、“请到我的家乡来”等教材中呈现的许多内容,可以提前一两周让学生预习,在家里、在超市、在博物馆、在街头巷尾观察、体验并开展“随手拍”等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呈现出来,让课堂充满动感和活力,同时增进对节日、对身边人身边事的了解,培养了孩子对父母、对家庭、对班级、对生活的城镇乡村、对大美新疆的热爱之情。
五、发起游学活动,在情感共鸣中让“德”落实。
或许大家要说,“游学,开什么玩笑,咱这里又没有清华北大!”那我想问,“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提前都去过清华北大吗”?
其实,在我们石河子的兵团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大学等都值得我们鼓励学生去参观。拿石河子大学来说,它和共和国同龄,和祖国同岁,它是在石河子医学院、农学院等学校四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那里建有20多个学院。学生们通过去石河子大学、去大学博物馆参观,能认识不少知名的农学家、医学教授,可以了解更多“屯垦戍边”人的情怀,更好地坚定人生理想,反思和提升自己。
六、挖掘课程资源,适度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在系列活动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及时培育核心素养。
如学习五年级“班委会的选举”一课时,可以结合班级的现实情况,在开学之初就设置此项活动,并指导班委会开展工作。接着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这一课时,随着教师情境的再现,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会随着两三周的经历一触即发,交流曾遇到的困惑,分享解决困惑的过程,说出自己管理中的认识和体会,从而实现更多同学的心理成长,及对选举、对管理、对规则等的初步理解,为学生打下了基本的法规意识基础。
再如六年级下册第5课“不屈的抗灾精神”第二个活动园之后,我们不妨有序组织学生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演练之后,我们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通过演练掌握到的技能和本领,以此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将其和“消防演练”活动相比较,以此提升学生对不同灾难来临时自救自护不同措施的认知。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 “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日确定的背景,是基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此外,让学生通过对地震中伤亡的人数、安全逃生的师生人数的了解,情不自禁地萌发出对生命的敬畏,对掌握应急逃生本领的决心。同期,组织学生缅怀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同胞,或组织学生手写和观看手抄报等,以创设学生自学、互助学习防灾减灾常识的情境,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七、关注学生正在普遍经历的事情,形成课程资源,科学设计,创新学习方式,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2020年冬春季节的生活轨迹,打破了大家原有的生活计划。此刻,我们可以从爱党爱国、科技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法规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生产力发展、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多个角度,或制作微课程,或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再以“众志成城抗疫有我” 专题系列微课科技教育篇为例。教师围绕科技教育主题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他引入了中国近几年取得的辉煌的成绩。如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时速600公里的“网红车”、人工心脏……这些和学生生活关联紧密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接着老师将镜头切换到到新冠肺炎病毒防控工作一线,科学家与病魔赛跑,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和他们的科研团队坚持奋斗在抗疫一线,有些医务人员因连续多日劳累而永远的闭上了双眼,但最终疫情得以在中国控制,靠的是什么?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回答,科学技术。最后,老师启发学生,先辈已经把大国风范的科技之光印在了世界的舞台,如今的我们该怎样做。学生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珍爱生命,相信科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本领、不追星不攀比等等。老师顺势运用“激励教学法”结束本课。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线上开展“防控新冠肺炎我来说”“七步洗手法这样做”儿歌表演、主题手抄报展示、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互动的情境中掌握要领,提升体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防控疫情的要领。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育既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也更加侧重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和学习要点的关联性,即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心智,让学生自觉地将素质能力的提升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实现个人知识体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素质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需要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打破传统知识分工,积极进行教学语言、教学工具、教学形式和载体的创新,在校园内外科学地创设和使用好各种情境,采用探究教学法、案例教育法、比较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引导和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学习,以此不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情感共鸣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