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之恋》是著名作家王蒙的力作。文章不长,却将汉字的特色:儒家文化、稻米文化和重食的文化这三者娓娓道来,一语道破玄机,自以为应作汉字文化;从而,将汉字之恋的情愫,表达至深,一览无遗。本文在欣赏玩味之中,突发奇想,微观疑窦,一吐为快,抛砖引玉,恳求大方之家斧正。
【关键词】汉字 文化特色 汉字之恋 欣赏 析疑 探究 求正
王蒙先生在一篇叫做《汉字之恋》的文章里,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什么?紧接着列出三个答案:一是儒家文化,二是稻米文化,三是重食的文化;最后他说出个人意愿说法:中国文化是汉字文化。
我对任何一种说法,都没有研究,更不敢造次对王蒙先生的结论有丝毫疑义。但我不解的是,他在说到第三种说法时,为什么要在“文化”与限制语“重食”间多出一个“的”字。难道这是汉语最严谨的表达,抑或汉语灵活丰富性的讲究,还是另有深义,我辈难窥堂奥。
依我的眼力,总觉得直接抄前述四字格,表达为“重食文化”或者“饮食文化”来得简单方便。写完这段话,我又觉得先生是有道理的。“重食”本与“儒家”、“稻米”在词性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名词结构,后者是动宾结构,既然结构不一,语言上来点变化,实在有情理;但“重食”与“饮食”两者,当然存在区别,前者偏向人对“食”的态度,是“重”,即“重视”,还是“不重”,强调出对于“食文化”(姑且允许笔者这样称说)人的态度,揭示“民以食为天”的大道。
然后,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接下来的佐证或对“恋”的种种联想和表述,再做出合乎存在道理的判断。
在不足1200字由11个自然段组成的篇幅里,第二自然段,说的是汉字的特点:形象性、多媒体性、体系性以及关系与道理的自足性,它强调“整体”、“根本”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通达”,确认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瑰宝,言及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走向与中华儿女们的命运”。
第三段似是例证,说明了首段提到的三种说法。在这里,他又将后两说糅合一块,回答了1994年自己在美国纽约资深的华美协进社演讲时某听众的疑问:为什么华人都那么爱中国呢?先生的答案是“我们都爱吃中国的饭菜;”这是答案之一。还有一个答案是“我们都爱汉字写的唐诗宋词。”我以为这个答案是照应三说中的“儒家文化”的,从流传看,《诗经》应该是文化之源了。王先生不回答《周易》《诗经》而拿“唐诗宋词”作答,就是接受心理学和汉字被广泛应用与影响的角度强调的。此段中的“爱”,就是说明人对食物和汉字的情感态度。这是理解疑问的一个佐证。
第四、五、六,一连三段是在回答为什么用“唐诗宋词”作答的道理,正反互说,娓娓道来。
先肯定“唐诗宋词”是汉字的范本,因其具备整齐、音乐性、形象性、全面的符号性、“合理性”、同音字的联想与发挥、对称或对偶性与其辩证内涵、字本位的演进性质等特质,于是“令人神往乃至痴迷”。接着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作例说明拼音文字与汉字印刷出来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我的看法是,拼音在“读声”,汉字则在“书写”,“读”是“手段”,目的更在“写”上,所以拼音是初级的,用在启蒙教材里。从某个意义上说,毛笔书法是更高的文化。现代人离它愈来愈远,因为“高明”的科技产品可以替代和掩盖你的拙劣和丑陋。科举时代八股文之类的考试确实束缚了人自由的个性和灵魂,思想显得不够进步和解放,但它用毛笔书法写汉字,实在是老祖宗对人类文化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说了几句无关文章的闲话,就此打住,回归正题上来。第六段是两行扪心自问、反思自己年轻想法的文字,说自己“很激进”,只相信汉字仅“影响了识字的普及”甚至产生“造成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的说法”,是“检讨”,真心实意,态度诚恳。
文章七、八两段,是在认识基础上由衷的赞美。用“完全征服”表明自己与汉字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那样的“美丽”、“微妙”、“丰富”、“方便”、“厚重”、“字重心长”、“多彩多姿”;是“鬼斧神工、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对中华儿语来说是“牵肠挂肚、凝聚团结的象征”;“汉字在,中华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便在”。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我们共产党总书记、共和国主席习近平足迹到哪里演说就到哪里文章就刊载到哪里的形象符号意义与炎黄子孙共筑“中国梦”的政治韬略和民族自信了。
最后用九、十两段来专谈汉字的书写。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刘半农编辑的《初期白话诗稿》为进一步佐证,来说明汉字书写的重要和有趣,肯定了一大批文化大师和宿儒名家对文化的贡献及其书艺对后世产生的积极深刻的影响,字里行间也透露先生对书法的喜爱。令人爱不释手的白话诗影印手稿的大家是:李大钊、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陈衡哲、陈独秀、鲁迅等。先生的感受是读这类书看的是书写而非诗句,又觉得经历时代变迁后再走进这些大师,欣赏到其墨宝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先生也是一位文化大家,我不管他的书艺如何,至少我看得出他对书法是重视和欣赏的,因此他的评价也就显得真实而中肯,我佩服王蒙的鉴赏眼光。他评道:李字浑厚大气,沈字深沉中显出潇洒,其弟兼士字收放自如,适之字比较书卷气,衡哲字傲然有棱角,仲甫字极富才华。于此,先生用一个“而”字,笔锋一转,说鲁迅的字“显出一种稚拙”,王蒙也真够大胆,幸亏评语前加了限制语“在此处的字”,当然,这又是鲁迅之后的一个文化名人的可爱之处,算是“文化传承”吧。
文章在末尾一节,是先生对读者和后学者的寄语:学会辨识、阅读、书写和欣赏我们的汉字吧。“我们”一词冠在“汉字”之前,多了十二分情意。呼吁中华学子热爱、敬重、保护汉字的正确性与美妙性,“继承与弘扬中华的优秀文明”,言辞恳切,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人民文摘》2015,第3期,王蒙
2.《汉字与中国心》,《中国文化报》1999.4.30
3.王蒙新世纪文学思想研究,《辽宁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