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陈遐
[导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学习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能够使学生受用终生。”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决定语文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才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个性才会逐渐养成。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写字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新课标中对小学每一个学段的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书写是语文的脸面。字如其人,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之一,好的卷面令人赏心悦目,差的卷面叫人惨不忍睹,将直接严重影响语文成绩,阻碍人际交往。我们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学生作业量的增多,大部分学生作业书写潦草,汉字、标点符号书写不够规范。为了能规范学生书写,我的做法是:从严要求,具体指导,坚持不懈。要求学生做到书写认真、工整,美观,字字入心,不写错字,不写别字,不忽视标点,不乱涂乱画,不潦草应付。从一年级起,每天抽出十分钟来讲评指导学生写字,写字书法课上进行具体的指导练习,定期进行作业展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写字习惯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养成的。一开始要从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起,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每个字的笔画写法结构都要做具体指导,小学低年级侧重于让学生把字写“好看”,到了中高年级后再要求书写速度。总之,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敦促每个学生写好汉字,认真写字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请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观点;当老师饱含激情认真讲课时,有的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这些情况不得不让人深思。
        人们常说:“学会倾听也是一种美德”。在丰富的语文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课堂上听的习惯特别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如:让孩子说说“刚才她说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听懂了什么”,“你觉得她说得怎么样”,“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说:“会听的孩子也是最棒的!”“看XX听得真认真!”让学生认识到: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要向好同学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还应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应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要做到让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发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逐步训练出来的。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发言,是因为害怕,怕什么?怕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笑话,还有的天性胆小,一站起来就会紧张的说错话,所以我们一定要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当学生回答错了或回答的不完整,我们不应该轻易批评或指责,不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应多鼓励学生,耐心开导,循循善诱,对于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应给予表扬,赞扬他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我们还可以对提问进行分类,比较难的问题,可以由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而难度一般的问题,可以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那些不是特别难的问题,可以把发言的机会留给班上的潜能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回答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涌跃发言的学习环境中,打消害怕发言的顾虑。他们会发现站起来发言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就逐步养成了积极发言的习惯。
        最后一点,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有的时候学生没有举手发言,是因为思考时间少,来不及回答。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钟,这么短的时间孩子根本来不及动脑思考,而当等待的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时,孩子的回答往往更完整甚至带有创造性。有的学生是因为问题没有想好而没有发言。有些学生总觉得老师给的思考时间太少了,有些问题自己也在独立思考,甚至有了初步的答案,就是速度上慢了一拍。那么,我们在课堂上,一个问题抛出来后,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注意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四、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没有捷径可走。积累运用是阅读、作文的一大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堂、课外搜集整理各种课外书,练习题中的语文知识,包括成语运用、词语辨析、典型病句、标点用法、写作方法指导等,牢记于心,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句子仿写、排列句序、连贯句意、语言交际、阅读、写作中,最终实现语文能力的形成,达到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在平时,是这样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的:1、阅读。在班级开展读书活动,老师经常给学生阅读推荐课外书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读作文、名著、故事、奇闻趣事、小说等课外书籍,通过阅读,加深对书中的内容、写法的理解,积累大量优美的词汇和句子,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作文水平,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境界。2、背诵。课内外读到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古诗名句等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正可谓是“腹有诗书三百篇,不会做对也会吟”。3、摘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将原来较深的书或较长的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上网、看电视或与人交谈时,把自己从中学到的优美词汇或语句摘记在本子上,也可以用剪贴、拍照等方式进行积累,就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4、练笔。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水平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写作能力,除了多读书之外,还必须多练笔,而练笔的最好方式就是坚持写日记。我们班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循环日记,任意选材,长短由人,每篇日记同学之间可以互写评语。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关鸿宇教授在他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提到:“首先我们养成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可见,良好的习惯是一笔用之不竭的财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质量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