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路仕洁
[导读]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与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与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也在发生着转变,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并积极学习新理念,不断对课堂教学作出优化改进。就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仍然需要教师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审视,开展进一步的完善。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作出了相关探究,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工作也在不断推广与深化。新课程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与能力,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服务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功能。同时,各学科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开展更有效的策略与评价手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无论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习语文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正确的沟通与表达,同时还能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为其社交活动和课外拓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学习语文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不同类型优秀文章的学习,以及对经典作品的品读,能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体会文字的力量,进而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不容忽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没有将学生放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课堂氛围过于低沉,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另外,有的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形式单一,这样就容易导致有的学生的才华被埋没,影响其对自我的认识和未来的发展。教师还需结合新课程的内涵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使学生能够在新课改的浪潮下真正受益。
   一、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学习中应当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引起其主动思考与探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仍以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无法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及时转变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形式中掌握学习的节奏,进而不断提高其积极性与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喂——出来》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先仔细阅读课文,对文章的内容做到整体把握。当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则让同学们分别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作者主要向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此时,课堂上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观点,然后教师再让每一位同学加入自己支持的观点的阵营,并两两一组开展辩论,分别说出支撑自身观点的依据。这样一来,每个组的学生都会进一步挖掘文章的细节,找出更多具有说服力的依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精读,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掌握了主动权。


        二、营造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收获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倘若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不仅能够引发激烈的讨论,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装填,同时也能够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持。由于当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就会使课堂氛围十分低沉,进一步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营造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有新的收获。例如,在教学课文《几年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举行一个即兴演说的活动,每位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展一段1-2分钟的即兴演说,一方面加深对该篇课文写作形式的认识,了解演说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在短时间内搜集有效信息并完成任务。这样一来,每位学生拥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不仅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基础。长此以往,课文教学能够保持活跃的氛围,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不断进步。
   三、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形式
        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是素质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内容,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一方面能够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挖掘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完善课堂评价的形式,帮助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例如,除了传统的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可以根据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对其进行评分,如参与程度、知识运用能力等等,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这样能够使教学评价更趋于公平化。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除学习成绩之外的优点,例如有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但是组织能力强,具有明显的领导潜质,此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积极发挥,促进其能力的综合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评价主体推向多样化。例如采取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了解不同角色对学生的评价,这样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群体,一方面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不断反思的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的优化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不断摸索与长期实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不断做出调整,关注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积极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古兰苏. 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管理[J].学周刊,2017(20):19-20.
        [2]郭峰. 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管理与教学[J].学周刊,2016(23):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