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文言文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了解古人情感和价值观,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言文的理解难度较大,要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领学生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教师就不能忽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本文从创设情境,提高文言文阅读兴趣;群文训练,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群文训练,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三方面对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创设情境 群文训练 学法指导
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为了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师要重视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更具积极性的投入到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这对于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整体感知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务必要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从而不断促进高中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升。而以下,便是对此的一些看法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提高文言文阅读兴趣
文言文相较于现代文而言,阅读难度和理解难度都较大,这种情况不仅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阻碍了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考虑到兴趣对人的行为能够产生推动力,教师可以从文言文内容出发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这对于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质量的提升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滕王阁序》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该篇文言文的阅读中,我提前为学生找了诸多与滕王阁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并将其进行了整理。上课后,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相关图片,带学生感受到了滕王阁的雄伟壮丽,从而为学生顺利创设了这一情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对文言文展开阅读,并在阅读中思考文言文中是如何描写滕王阁的?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这一基础上,学生们积极性十足的投入到了对文言文的阅读中,并感受到了本文在写景之下的抒情。
二、群文训练,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
文言文阅读需要语感的支撑,而语感的形成则需要在一次次的文言文阅读中生成。所以,为了培养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使学生更为轻松的解读文言文作品,教师务必要将文言文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接触更多文言文的过程中对文言文有更深的理解,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群文训练,并为学生提供阅读与比较的时间。在大量接触文言文的过程中,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也必然会随之提升。
在一次阅读课上,为了有效落实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的培养,我选取了《陈情表》《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祭十二郎文》四篇文言文,并将它们组成了一组群文,打印了出来。在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后,我将这几篇文言文分发给了学生,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了解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并在对比中总结四篇文章的异同,从而将学生带入到了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后,我开展了一场讨论会,要求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从而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文言文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这对于培养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学法指导,强化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展开自主学与探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方法指导,引领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如此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对于高中生之后的文言文学习将产生不可忽视的有作用。
以《逍遥游》的教学为例,考虑到高中生在文言文方面的阅读尚不成熟,所以我经常会有意识的渗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先为自己树立一个阅读目标,再按照目标展开自主学习,从而借此将学生置于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还对大家所设置的目标进行了指导,要求大家关注《逍遥游》的作者和背景,关注逍遥游的内容和道理,从而使学生有效完成了对阅读目标的设置。在这一基础上,我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以便于展开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这对于强化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成绩,更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为了有效提高高中生对文言文的重视度,并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到对文言文的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对有效教学方法的落实,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倩.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改进的策略分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16-117.
[2]陈锋.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