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庄彩红
[导读] 《祝福》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文章是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例,
        摘要:《祝福》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文章是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例,讲述了高中语文教师利用课堂提问以及小组合作方式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环境描写的完整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祝福》;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具有丰富的反封建内涵,值得认真研究。本次课堂教学以高中语文《祝福》为分析对象,从文本的整体入手,细致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以及情节发展等不同内容,指导学生从祥林嫂的遭遇中感受封建社会对普通人民群众的毒害,在掌握文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能够透过文本内容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深层信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提问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二、案例描述
        (一)讲解课文内容,建立初步感知
        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做好了课文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为课程的导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启发学生:“同学们,之前学习过的《藤野先生》让你们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教师形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祝福》,认识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个著名人物形象——祥林嫂。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进行阅读,开始今天的课文学习”
        学生打开课本,浏览课文内容。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课文阅读,你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吗?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向我们讲述的呢?”
        学生们都很主动,教师选择了回答问题较少的同学A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A:“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祥林嫂在不同时间段之间的人生经历,主要是丧夫后逃至鲁镇做工,后被卖改嫁,再寡丧子、被夫家驱逐、重到鲁镇做工,捐门槛后精神崩溃被逐,沦为乞丐,最终惨死。课文一开始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出了祥林嫂的结局,随后才写出了其他的事迹,吸引着我向下阅读。”
        教师点评:“A同学说的不错,并且说出了倒叙这一写作手法的优点。相信同学们的阅读感受和A同学相差不大,接下来我们就对本篇课文进行详细分析,找一找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整理课文内容,掌握人物形象、环境以及情节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阅读可能你们只注意到了祥林嫂这一角色,对于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形象并没有过多关心,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请将你认为具有分析性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相关描写进行勾画,标上序号,整理到一张表格当中。”
        教师观察到学生对人物的整理基本上都十分全面,对文中出现的人物都进行了整理,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表格整理法对文中的环境描写以及主要情节进行整理。学生经过整理课文内容,能够将课文当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以及情节内容都形成直观认识,放在一起对比更能够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内容之间可能具有的联系。
        学生在对课文进行分部分整理过程中基本上了解了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以及情节发展的各部分内容,学生之间还开始了讨论,显示出了强烈的分析兴趣,这对教师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师生有效互动,明晰各部分关系
        教师在学生基本整理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分析的要求,让学生将自己整理出来的三要素分析表格与其他同学共同分析。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开展了热烈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提问。
        教师:“同学们,你认为祥林嫂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同学B:“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而知足的人,她在鲁四爷家做工时干着繁重的体力活,比男人还能干,就是在这种体力劳动中她也变得白胖,脸上也有了笑容。

她也有改变自己生活的勇气,不论是被卖后的撞桌还是后来的捐门槛,但是她做的这些努力都没有在实质性上改变她的生活,我认为和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整体环境分不开”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同学们,你们认为祥林嫂的面部出现过几次变化?她的眼睛都是怎样的状态的?你从这些状态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C:“刚到鲁镇时候顺着眼,在回来的时候不仅顺着眼,眼角上还有泪痕,讲述阿毛遇害故事时眼睛就已经发直,捐门槛的时候眼睛就分外有神,但到了行乞的时候眼珠间或一轮,问文中的‘我’人死后有无灵魂的时候又突然发光,祥林嫂的眼神变化和她的遭遇同步,显示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人物形象的变化与情节发展相互关联。”
        教师:“是的,祥林嫂是一个想要好好生活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成为乞丐后凄凉死去,是谁害了她?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出现?”
        学生D:“是鲁四老爷,他就是封建社会的帮凶,空有伦理道德,实际上的语言与行为都在残害百姓。是鲁四婶,在祥林嫂重回鲁镇后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的准备工作,极大地打击了祥林嫂的精神状态,是柳妈和听祥林嫂讲故事的人还有文中的‘我’,这些人是围观祥林嫂人生经历的人,在有些时候,身边人的话语也是影响着祥林嫂最后命运的因素。”
        教师:“是的,文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在用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推动着祥林嫂悲惨的命运,那么又是什么因素使这些人物产生了这样的语言与行为呢?课文中是否有所体现?”
        学生E:“是封建社会对人的思想的毒害,女性长期处于社会舆论、父权、夫权的多重压迫之下自己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即使做出了挣扎,也好像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转瞬即逝。从课文中的情节中能够看出,祥林嫂的两次出嫁都不是自己的意愿,工钱也被婆家的人拿走,这些钱肯定也不会还给她,这是父权和夫权对祥林嫂的压迫。课文中多次出现的‘祝福’场景,正是封建社会的浓缩,三方面原因导致了祥林嫂的命运悲剧。”
        教师:“E同学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是封建社会导致了祥林嫂的命运悲剧,而封建社会当中的其他人物则是帮凶,共同促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在社会环境之外,鲁迅先生还写到了自然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内容产生的作用又是什么?”
        学生F:“在课文的开始就对环境进行了描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利用了环境的压抑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压迫,加之对‘祝福’祭祀场景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思想及文化对普通群众的潜移默化影响,文中的人物形象正是封建社会中的百姓缩影,鲁迅先生利用环境描写说明了人物语言与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也运用环境描写将情节串联了起来,内在逻辑性强烈。”
        教师选择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向学生进行提问,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
        教师问:“课文当中多处写到了雪,结尾处的雪能让你想到什么呢?它和祥林嫂这一人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G:“结尾处的雪,不仅仅是表示了环境的冷,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人心冷漠与封建制度的无情,正是这两种冷造成了祥林嫂最终的死亡悲剧。”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环境描写的学习能力,并对《祝福》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环境描写之间相互关联、互相揭示的关系有了一定掌握,在以后的小说学习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完成对小说内容的分析。”
        三、案例总结
        本次教学案例中的突出优势是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了积极引导,使学生一步步掌握《祝福》当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环境描写,并能够在对比中发现这三者之中的关系,掌握鲁迅先生创作小说中的批判意味,为学生后续的小说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尤其是在分析具有一定深度的文章内容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能够加深单个学生的学习认识,从整体角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梅国琴.小说鉴赏,构建深意课堂——以鲁迅《祝福》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8,37(05):25-26.
        [2]赵一帆. 《祝福》的叙事艺术与教学策略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