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的功能岂需要划分语文数学呢?老师用心的努力浇灌,不要只盯住考试的分数,一定能够看到更多的学生从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愉快和成就感。这才是我们大家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教学笔记 不会思考 怕出错 自由的空间
怀特海说过: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高三复习椭圆的几何性质这一小节,明确考纲教学要求是: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能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处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在这本书中看到的几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就从这节复习课中来调整看看吧。
一.问题出在不会思考
写作中不会思考势必言之无物,那么不会思考在数学中的影响就是生搬硬套,老师教过的题目可以,但没见过的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借为契机,我准备了如下例题:
例1:求下列各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高二学习了圆锥曲线后,对用方程来表示曲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只要确定了两个基本量就能确定椭圆方程的思想已经驾轻就熟,通过这组练习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归纳求椭圆标准方程的由定型到定量再到定性的过程。
我精心地在板演人选上作了准备:第一题选了一名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同学1,第二题选了一名性格非常细致的同学2,第三题则选择了一名成绩中上等的同学3。在板演过程中:
生1顺畅地计算了a、b的值,但只写出了焦点在x轴的椭圆方程,后经同伴提醒又上黑板添加了焦点在y轴的答案:
;(我和同学们一直有约定:回座位后再上来更改的答案一律用彩色粉笔);
生2先在黑板上画出了相应的直(斜)线,在取点位置上被卡住,后经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
,;
生3很自如地分类讨论了焦点位置的两种情况,但由于计算量较前两位同学稍大,故焦点在y轴上的方程就直接交换了分母写出了结果而没有借助运算:
;
二、不要怕出错
让学生“敢于下手”,并让他们在不断的练习中走向“成熟”,可能也是教学的常识。
每看到学生不敢思考下笔,我就会对学生说:“不就是学做个题目吗?你以为这几行字要传世呀!”大家伙一笑,“紧箍咒”也就打破了。
有一道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
○+○+△+□=12,○+△+△+□=13,○+△+□+□=15,
○=(),△=(),□=().
我在讲解给孩子听的时候,竭尽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方法:动嘴分析、稿纸上演示、最后摆起了纸片模型,但都是想教他如何两式相减,因为目的要出现减元后的方程!尽管这是次平凡的经历,但它让我仔细反思了我们现在的教学:是否从根本上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关键是要教师想要什么?——想要听话会做题得高分的学生,还是会思考自己找解题方法的学生——错了又如何?!
三.给一些自由的空间
其实所有的学习何尝不都是这样,学生不是士兵,他们在学习一些知识,这些和生死成败暂时无关,却和愉快有关。我们要学生感受教育的幸福,而不是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我们需要的是对知识的热爱,而未必需要他们像士兵一样以整齐的步伐分秒不差地通过检阅台。
这是一节课的实录,同学们集思广益,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把一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借他们自己的手进行发挥,这样一题就无形中变成了好几题,既减轻了学生的做题负担,又训练了他们的类比联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不要吝啬赞美之词
语文老师可以利用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学习,即使时下应试教育成风,学生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但是老师能利用一切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经历,未必是一件很难的事。波利亚说:学习解题的最好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这也正是所谓的“梨子效应”,即要想学会如何解题,就必须自己动手解题;要知道解题方法是如何探索得到的,那就要自己学着思考。“那些曾使你不得不亲自动手发现了的东西,会是你受用终身”,波利亚的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圆锥曲线中椭圆的第一节复习课,我做了上述的安排,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复习的“度”,不大的题量却蕴含了丰富的课堂容量,要让同学们更清晰地感觉到高三的复习决不是题目数量的简单累加,而要养成从做过的题目中去领悟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事半功倍,最大提高复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老师的赞美之词也就很自然的溢于言表了。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数学作为人类精神最精致的花朵之一,数学文化的精神价值集中体现在数学的理性精神与科学态度上。知识赋予了数学无穷的魅力,如果加上老师用心的努力浇灌,不要只盯住考试的分数,一定能够看到更多的学生从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愉快和成就感。远离名利,才有
生命的歌唱,这是我们大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认识论》涂荣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编数学教学论》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李善良江苏教育出版社
个人联系资料 蔡蕾
联系电话:15205188810
E-mail:5146749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