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习题设计的“六性”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王静
[导读]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育中,数学习题占据的位置至关重要。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科教育中,数学习题占据的位置至关重要。习题设计应采取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实践性、思考性、开放性“六性”策略,充分发挥其唤起求知欲望、关注个体差异、巩固知识运用、丰盈数学经验、发展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等教育功能,方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
         关键字:小学数学;习题设计;优化策略
        新课程下的数学习题,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承载着不可或缺的教学功能。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思维方式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采取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实践性、思考性、开放性“六性”策略,对习题设计进行优化,必将大大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设计趣味性习题,唤起求知欲望
        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设计了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例如,我在教学了《确定位置》后,设计“猜一猜”的习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对找出文字中藏着的一句名言。学生根据对数对的理解,不难找出这句名言就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样具有浓厚人文韵味的习题设计形成了悬念,不仅具有“猜谜”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带着疑惑投入探寻中,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和符号意识。
         二、设计层次性习题,关注个体差异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有层次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征对这节计算课教学,为了避免学生感到计算课枯燥,我设计了“闯关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性,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基本练习,二是变式练习,三是拓展练习。在第一关中,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得到了练习;第二关中,形式有了变化,由只计算结果变为了填分子、分母、被减数、加数,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不仅巩固了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的计算法则,而且使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在第三关中,给学生留足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学生既可以写加法,也可以写减法、还可以写加减混合,使学生自主选择、灵活发挥、创造出得数九分之五的算式,老师则对学生不同的算式充分肯定,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体验成功的乐趣,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设计多样性习题,巩固知识运用
        首先,题型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对教材中提及的习题进行改编,设计成为填空、判断、选择、改错、连线、作图等,使习题多样化,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和趣味性,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于到解题中。其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了《平均数》之后,学生列式计算平均分,这样的习题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形式不单一、不枯燥,充分调动起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学生不难发现有不同的解法,方法一:90×2=180(分)93×3=279(分)279-180=99(分);方法二:93-90=3(分)2×3=6(分)93+6=99(分);方法三:93-90=3(分)3×3=9(分)90+9=99(分),对学生的不同解法老师要给予表扬,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解题思路。这样的习题设计紧扣教学重点,巩固了知识运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兴趣,诱发探索行为,发展个性,还有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设计实践性习题,丰盈数学经验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了《三角形的面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具有实践性的习题,我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重庆的市花是什么吗?”学生答道“山茶花”。课件出示美丽的山茶花后显示题目:为了美化环境,校园内准备修建一个三角形的花坛来种植山茶花,要求占地面积是12平方米,请用铅笔和尺子在方格纸上设计出三角形平面图。这是一个操作性的习题,学生需要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底×高÷2=12计算出底和高的乘积是24,从而判定两个数相乘得24的情况后在方格纸上设计出三角形花坛平面图。教师邀请学生展示并介绍三角形平面图,共同欣赏班里小设计师们作品之后,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表格,梳理出八种不同情况。当然两数相乘得24除了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老师出示省略符号点到为止渗透极限思想,从而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促使实践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五、设计思考性习题,发展学生思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数学练习的有效设计,不仅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到的新知识具有检测性、巩固性和拓展性、同时还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在教学了《折线统计图》以后,设计了一道思考性的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不难发现,随着月份变冷,销量在逐渐增加,从而判定图一是毛衣销售量统计图。而图二中随着月份变冷,销量呈下降趋势,从而判定是衬衣销售量统计图。在后两个极具思考性的问题中,促使学生从销售经理和消费者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推测。
         六、设计开放性习题,激励学生创新
        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利用数学课本知识存有的关联性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本质,让练习活动充分散发出数学课程所具备的魅力。
        我在教学《倍数和因数》后,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有五张卡片分别是0、1、2、3、4,从五张卡片中取两张组成一个数,使它是2的倍数。老师提问:谁能进行完美组合,想到不同的答案呢?学生思维得到激活,纷纷举手。抽生回答后,老师问:“2的倍数特征是什么?”学生答到:“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老师紧接着带领学生有序梳理,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先从个位是0开始找:有10、20、30、40;再从个位是2开始找有:12、32、42、;最后从个数是4开始找:有14、24、34,从而让学生思维由零散到有序,总结得出有十个2的倍数。
        实践表明,习题设计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小数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并且在练习设计中既兼顾到整体,又不疏漏个体。同时从学情出发,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合理处理,使练习更有征对性,进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进行习题优化设计,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宇.张守波.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教材分数内容例题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3):68-71.
        [2]陈思.小学数学习题设计优化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9(12):86
        [3]杨帮武.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