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思维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单纯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转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知识抽象难懂,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更习惯以形象化的思维去分析和理解事物,认知思维的差异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法实施教学,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也要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教学;构建情境;实践操作;设计习题
一直以来数学学科都是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对数学的教学更是倾注了很多汗水,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在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给学生讲授知识,单纯围绕教材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得不少学生产生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没有关系的错误认知,不仅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学知识,从而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合理利用资源构建生活化情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场所,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刻意构建教学情境,学生在一层不变的环境中学习思维会逐渐固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合理利用现代化的资源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从生活的角度去分析知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包含有数学知识,比如超市的转盘抽奖,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我利用教具制作出超市抽经的转盘,构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很快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实践化操作
数学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之后,还可以在课堂中设计具有科学性的实践活动,转变教学的形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习惯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课堂的参与度不高。
对此,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实践化的教学活动供学生操作,学生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自己动手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从而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化操作。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立体图形,那么这些立体图形展开以后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请动手操作一下吧。”我将提前准备好的教具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由于教学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现,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最终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完成了学习。这样,通过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有效发挥了生活化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三、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题
相比于学习,更令学生头疼的是各种难度很高的数学练习题,抽象的习题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提取信息,在题海战术下学习,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题,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可以更快发现隐藏在题目中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题,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平均多少之类的话语,这就涉及到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平均数,请大家在学习之后求出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数吧。”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学习,在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之后,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完成了练习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学习,切实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发挥了生活化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总之,将生活化的教学法应用到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福进.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7):93.
[2]梁凤梅.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积极运用与合理引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