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许许多多的小学数学教师都积极的投入到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工作中来,有效的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准,全面的促进了班级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文将分三个方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推行;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的转变教学理念,积极的在教学中构建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真正的帮助学生较好的进行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不断的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从而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培养学科素养的乐园。
一、渗透数学思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利依托,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到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价值,积极的采用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全面的助力班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分类与整理》小节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像归类到一起,如给出的图形有气球、文具盒、足球、篮球、尺子、铅笔、钢笔、圆柱形的旋笔刀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形状的不同,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如可以将气球、足球、篮球等归类到一起,将文具盒、尺子归类到一起,将铅笔、钢笔、圆柱形状旋笔刀归类到一起,从而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物体的区别和联系,向学生有效的渗透分类思想。又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小节内容时,在讲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知识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画出一个椭圆,命名为“等式”,之后在里面画一个椭圆,命名为“方程”,从而让“等式”包含在“方程”,让学生有效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向学生有效的渗透集合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不断的助力课堂的高效施教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注重情感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并不断探索有效在数学课堂开展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渗透,为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未来的更好发展助力。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和《时、分、秒》小节内容时,教师要在对基础数学知识内容讲解的同时,让学生理解时间是宝贵的和不可重复的,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引导学生有效的珍惜时间与合理的利用时间,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又例如,在学习《圆》小节内容时,数学教师不妨向学生讲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祖冲之是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的人,而欧洲要比我们晚好多年,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培养班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将爱国之情化作努力向学的不竭动力。再例如,在讲解《扇形统计图》小节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扇形统计图向学生展示我国各个省份的人均水资源面积,让学生感受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理解到节约用水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良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将节余用水当作自己的一个习惯,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给予学生更好的情感教育,助力班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提升。
三、展现数学之美
数学学科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积极的向学生展现数学之美,让学生的领略数学美的独特魅力,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好的感染和熏陶,助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提升。例如,在学习《比》小节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黄金分割率”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感受到人体怎样的比例才是充满美感的,从而更进一步的感受数学和美的联系。又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小节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样张,让学生感受人民币面样张上的风景、建筑和图案,如1元面值样张上的“三潭印月”,10元面值样张上的长江三峡,20元面值样张上的桂林山水,50元面值样张上的“布达拉宫”,100元面值样张上的“人民大会堂”等等,让学生体会这些美的存在,进一步感悟数学之美,此外,在学习几何图形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领悟不同图形之美,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美感教育,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主动作为,大胆进行教法改进和创新,并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全面的重视起课堂的情感教育,较好的向学生展现数学之美,真正的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杨国环.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56.
[2]刘春胜.浅析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策略[J].学周刊,2019(33):24.
[3]钱永鹏.让数学融入生活——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