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是人格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机,有效的德育手段直接影响着高中生德育素养的养成,体验式德育是一种让学生感悟最直接、最真切的德育手段,它也必将影响着他们未来对待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因此思考体验式德育对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在当下看来,极具时代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体验式德育;高中生;核心素养
长期以来,德育在我国教育的首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然而德育的实施现状却没有达到我们所希冀的效果,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应试教育是德育边缘化,灌输化,形式化、简单化的罪魁祸首。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的概念从十八大刚刚提出,到现在呼声越来越高,而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无一不与德育息息相关,从现有的德育现状来看,着实很难满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体验式的德育是一种“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手段,能够让高中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实现德育的目标。
何为体验式德育?体验式德育指的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丰富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孩子通过自然体验、劳动体验、磨难体验、志愿服务体验、传统活动体验等多样实践性的体验,反思和内化形成个人的思想品质的一种德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彰显了主体间的平等,实现了知情意行的交融。体验就是体之以身,验之以心,最终实现身心统一,知行合一。
一、体验,让形式“多”起来
1、教育形式多样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传统德育的教育方式,集中于单方向的单调说教形式,暂不论说教者的说教艺术是否高明,单从学生角度看,长久固定不变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我想不论是谁,都会变得心不甘情不愿。而体验式的德育刚好相反,它注重学生的体验,包含有情感体验、实践体验、角色体验、自然体验、交往体验等体验式德育的形式。这样教育方式也自然就多样化了,如:生命教育时,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感悟生命的气息;劳动教育时,一起扛上农具,走进田地,体验劳动的艰辛;励志教育时,到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生活;志愿活动时,走进社会、走进弱势群体,践行公益;安全教育时,灭火器操作、应急疏散演。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必然会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获得学生的认同。
2、交流形式多元化。“师讲生听”的传统灌输式德育,交流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师生和生生之间,但早已对这种单向式的德育方式产生厌恶的学生,已没有了交流的欲望,即便有,就在这样的固化德育形式的逼迫下,学生对德育知识内容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或屈从,也几乎难有真实交流的发生。而体验式的德育,实施过程中就会产生多边的对话,这样也就必然会产生多方多维度的思维碰撞。例如:人本对话,教师和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深刻解读和个性解读;师生对话,师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交流不同的情感体验;生生对话,同学们在合作实践中,生成智慧的火花,并进行了分享交流,从而在交流中提升的认知。
二、体验,让知识“活”起来
学生之所以对我们的德育知识不感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学校的德育内容往往停留于书本上框框条条,内容不够真实,与社会大发展、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相脱离。这样激不起求知欲望的德育知识自然只能让学生认定为思想的负担,排斥、僵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体验式德育则是将德育知识从课本的一个个固化的、浅层的道德符号转变为由场景再现和身体力行体验而生发的道德种子,以往那些规规矩矩“躺”着的,深奥的、抽象的、晦涩的、僵化的知识,在有了这些生活现实、模拟情境和现代技术的“土壤”后,骤然间“活”了过来,自觉地在学生的脑中生长,已无需我们再像以往那样苦口婆心地将这一个个道德符号机械式地灌进学生的记忆,更令人可喜的是,体验式的德育不仅让原本教条式道德知识“活”过来,住进了学生的脑袋里,还俨然把这些知识进化成一个个道德知识的细胞在同学们的血液中衍生、扩散。
三、体验,让学生“动”起来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往往过分地注重知识的注入和观点的灌输,这种以“知识”为本得德育方式,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个体性已然被我们所忽略甚至是销蚀,学生只是被当做一个存储知识的容器。而体验式德育就是要德育回归“以人为本”教育初心,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式德育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一旦离开了学生的真实参与和体验,德育就变成了纸上谈兵,空论而已。体验式德育强调学生的“做中学”,它将传授道德知识与行动体验融合起来,提炼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形成启迪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已有道德知识的认知,并在体验中生成更深层的道德感悟。例如,我们以往一直在强调同学们不要乱丢垃圾,向他们灌输“有素养的文明者应该有什么样的举动”,可不管我们说得再精彩,再生动,学生往往还是无动于衷,不为所动。相反,开展一次大清扫活动,带领同学们体验一下清理班级、学校、街道时的不同艰辛,相信他们下次再要随意丢弃垃圾的举动不是被“做文明人”的理念所感动,而是被体验过艰辛的神经所制止。
体验式的德育讲究的是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体验生活,让身体动起来,自主建构道德能力;让思想动起来,被动服从道德神经自觉地走向道德自主。从而实现体验式德育的最终目的,即:使学生在行动中内化道德,又用内化的道德指导自己的行动,道德提升也就在这行为和思想互“动”的良性循环中实现。
四、体验,让心灵“美”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德育的目标,不是将道德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中,而是要学生生成自身的生态德性。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让学生自我形成的内在美、心灵美。要实现这个目标,体验式的德育方式更具助推力。体验式德育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活动,让体验触动学生原有的内在德性,从而诱发和唤醒学生道德渴望,让二者在体验中不断产生碰撞,或摒弃旧识,生成新知;或发展原有的道德信念,实现了道德认知的内在美和道德行为的外在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的行为已然成为了道德认知内化的催化剂、主体情感的生长剂和道德信念的稳定剂,实现了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在这种极富感染力的体验式德育情境中,学生获得的是多维度的对话,进行的是更理性的思考和自查自省,深化的是更深层的道德理解,提升的是自我道德的认知水平,转化的偏轨或脱轨的道德行为,实现的是自我心灵的美化。
最后,我们不妨一起体会一下瓦西留克曾说过一句话,“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是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所收获的内容,才是真正进入学生的脑子里的知识。让我们转变原有陈旧的德育观念,将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转向重实践的体验启发式德育,把注重外界的刺激转向内在的自省,实现德育与心灵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周慧明. 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 读写算:教师版, 2017(48):254-254.
【2】 刘华利. 王娟. 赵宏梅. 基于“三化”模式的德育实践探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029(00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