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尹仕祝
[导读] 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
        【摘要】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我国教育部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项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作过如下定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不能只把传授历史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应该是历史课程学习唯一和最终的判定标准,而应该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历史;培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教育当然不例外。而“核心素养”正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抓手。因此,从历史教育的实践本身出发,对如何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进行深入探究是摆在广大一线历史教师面前的必修课。历史教学不仅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感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真正起到“读史明智”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历史教育。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历史经验与当下的国情相联系,找到政策之根源,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是一味的感动式、煽动式情感鸡汤,而是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帮助学生认清中国今天的发展现状之历史根源,在客观看待现实的同时,通过历史上中国经验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对于现行体制举措的心理认同,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二、让史料实证与证据意识偕行
        史料实证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紧抓不放的核心素养之一,但由于中学生理解能力差、知识面较窄等局限,中学生对于史料的解析水平还一直有待提高。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取材料题练习、材料导入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解读史料的能力,从而佐证历史事实,即提高学生的证据意识。历史学科的证据意识,指的是对史料证据的重视,并将其自觉运用于确认史实、理解和评价史事之中的心态和能力。证据意识在历史学科中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重视史料的证据作用,知道对任何史事的说明和解释都要有一定的依据;二是指具有使用史料证据的能力,即面对历史问题时能够以史料为证据对相关历史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解释和评价。这个定义把证据意识纳入历史学科的范畴内考察,将其视为重视证据的“心态”和运用证据的“能力”,对于深入认识证据意识的概念颇具启示价值。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作比较;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或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讨论比较;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存在有历史的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来刺激他的想象和对历史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历史证据的性质等等。
        三、让时间轴梳理塑造时空观念
        历史研究的是人类过去的经历,历史的连续性最突出的表现为时空性,这也是历史学科最为突出的特点。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在考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能够联系到它所处的宏观时间,只有对时间有了准确的定位只有才能联系其时代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同时历史也在一定的空间发生,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构建历史时空,整合历史信息,把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带领学生共同绘制时间轴等方式梳理历史线索,而在线上历史教学中,教师由于不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无法实现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小课堂等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个别梳理能力强的学生提前绘制时间轴,再录制成小视频讲给其他学生,学生思维互相对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脉络。
        四、让问题化教学成为思辨之源
        历史是一门解释性学科,所关注的是业已成为过去的存在,无法对其进行观察,要探究、了解过去的事实,只能通过文献进行间接推理,在史料中寻找历史本真与历史启示。历史是一门主客观统一的学科,历史中的基本史实是客观的,但是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史家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及认识问题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历史课标要求大胆设计没有答案束缚的开放性问题 ,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理解历史,更好地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学会历史思维。
        历史探究教学中要尽量设置开放性问题 ,同时教师提供的或学生搜集的材料一定要全面,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认识的升华,真切感受人类历史所蕴涵的丰富而深邃的思想 ,最终学会思考、理解、追问,从而树立从正反两面认识事物的意识,形成客观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塑造唯物史观。
        综上可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学习。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明贵.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刍议[J]. 历史教学问题,2016(5).
[2]安思蒙.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7.
[3]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9):33-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