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杨元
[导读] 高考地理是多方面的考查,除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外
        摘要:高考地理是多方面的考查,除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查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情况,从重视基础、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地图与课前备课三个方面论述。
        关键词:高三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地理是高考科目,在现在的高考模式下,选考地理学生的人数多。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老师往往会更加重视对地理知识的指导,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长期如此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下降,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
一.重基础与资源整合,以核心概念为核心统摄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的课堂既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基础性,也要抓重点,解决难点。高三地理复习相当于把初中区域地理、高一、高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保护等重新渗透,我们高三一年复习思路的构建,即打破教材章节内容,从复习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角度、从学生认知的角度,以核心概念和框架图为线索引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下面列举两个实例谈一谈具体做法:第一个列举自然地理整合的实例:地表形态的塑造,认为这部分知识的核心概念可以定义为“地质作用”,与此相关联的知识点有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四节课中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必修一第四单元;整理导学案时,即以此核心概念为中心,构建如下知识体系:
       
        从视觉上看好像很乱,但是实际上框架搭好后,以地质作用这个核心概念为中心,走两条主线,即内力作用主线、外力作用主线,紧接着回扣主题,实现两个总结:一为内外力的突发性形成地质灾害,二为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地壳物质循环。学案中具体知识的呈现顺序就可以遵从两个主线加、两个总结。
        第二个列举人文地理整合的实例: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不得不提的就是区位,其中包括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商业网点区位等,另外还可以把必修3中与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相关的案例构建到此体系中,具体如下:

        
       
        
        
        
        
        
        
        以上以“区位”为核心构建的知识体系,涵盖绝大多数人文地理知识,并且在引领学生复习时,既有原理支撑,又有案例例证,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整个一轮复习中,基本都可以沿用以上复习思路,以核心概念统摄教学,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1.从复习内容联系角度出发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打破“书本”为本的复习思路,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例如把自然灾害模块打破,分门别类归结到大气、水、地表形态模块中,这样就没有自然灾害这本书的复习,整合后减少冗余、繁杂的前因解释,直接切入主题,既利于学生掌握,又节省复习时间。
        3.更加突出重点知识。例如“区位”专题复习,始终围绕这个核心概念,而恰好“区位”是高考题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有了这样的强化,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生成重点意识,遇到“区位”的试题,也不会觉得陌生了,而且还可以产生知识迁移能力,即遇到较难解决的区位问题,也可以按尝试着尽可能拿到更多的分。
二.重视地图,重视在图中落实双基。
         我们知道地理的核心是地图,教学过程中还是图的使用,高考在很大程度上考的还是图,处理好图,是高考成功了一半,在这方面我们做了这这些。
        1.区域地理选择性教学:因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问题,区域地理分重点章节上,有选择上。比如中国地理上总论部分,而且突出行政区划区域定位和自然地理部分。世界地理重点讲几个地区。
        2.穿插教学。没有地图,学习地理等于茫然,可是地图识记并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平常时时看,时时记,教学过程中不断穿插。比如现在学习到必修一气候类型,洋流分布与影响时候,就将设计到世界地理知识加入讲,讲到必修二农业,工业等又讲到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以高中教材为主体穿插学习初中地理。同时在平常考试中刻意出些区域地理知识,因而通过这样不断贯穿,不断反复,不断识记,一二再再而三讲,练,学生就会慢慢掌握些。
        3.坚持填图练习。主要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案的设计时候,必须填图,这是我们现在用的(PPT),同时一单元复习完了之后将所有该单元重要图,再此整理,组合成试题,考查填图(PPT)。另外一方面每一两天,发给学生一小纸片,将重点区域,重点图形让学生自行绘制。比如画中国东北,第一次画的时候只让他们画出经纬度和地形气候。第二次画东北时候要绘出河流与重要的工农业区,第三次画东北时候除了原来基础上还要分析这里的区域问题,有简到繁,有少到多。
三.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全情投入,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1.课前精心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前精心准备包括模块式备课和每节课的备课,模块式备课指事先整合模块知识,形成前述的知识体系,并且印发导学案给学生。这个过程需要融入教师对于本模块知识的认识以及学生对所复习知识的掌握,因此所需要的周期比较长,通常上一个模块还没有带领学生复习结束,下一个模块的整合就必须开始,所以至少需要提前一周备课。每节课的备课,指上课之前的准备,包括本节课内容的难易程度的把握,上课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海量习题筛选等,都需要教师去整合。
        2.有效设计问题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提问。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源于课前对问题的精心准备。所提出问题的表述严格按照高考题的模式提出。而且在一轮复习之初,带领学生剖析“问题”,让学生熟悉高考题提问的套路,便于学生按照相关套路答题。例如:在一轮复习水资源相关内容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非洲大陆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引领学生剖析“问题”:限定语为“从大气环流角度”,行为动词为“分析”,主题名词为“非洲大陆淡水资源短缺”,目的名词为“原因”,最初学生可能觉得这样的剖析毫无意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慢慢地都能够尝试自己分析问题,靶向性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刻意寻求问题,有效提问还需考虑知识难易程度,难度大的知识完全可以不必设计提问,例如在讲解“太阳高度角”这一模块知识时,即使是复习课,学生依然很茫然,所以我选择一板一眼纯讲授式将本模块知识传授给学生。
        3.尝试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复习内容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什么样的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科学、合理、高效的?只要高效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但是有一点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单一化。高三一年来,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基本采取以下几种:自然地理复习坚决采用讲授式,原因是难度大,学生理解有困难,讲授式比较容易接受。人文地理复习大多采用创建情境,以问题为线索引领式的复习,例如“农业区位”小模块复习,在讲解了农业区位条件相关知识后,搜集整理了“新疆红色农业”的相关资料,形成案例教学,设计相关问题引领学生复习,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教师下题海,学生泛轻舟。我们教师应该要做近5年的各地高考试题,并且将相应的知识点归类。从中归纳出高频考点,分析各考点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时间是宝贵的,课堂是主阵地,通过上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学生学习地理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长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和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