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智慧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便于实现新课改的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在本文中,本人将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呈现新知,帮助理解;实时点评,巩固内化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应用智慧教学法,实现智慧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历史;智慧教学法;应用策略
智慧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键是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构建双向互动过程。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掌控历史课堂,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灌输知识,很少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导致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难以获得历史学习发展,甚至失去了历史学习兴趣。要想解决此问题,教师在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灵活地应用智慧教学法,应用多样的策略,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一般情况下,本人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这样应用智慧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初,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将学生快速地带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情境,发现问题,产生探究兴趣,渴望与教师互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不少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对情境教学法进行了灵活地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创设情境的经验,如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问题创设情境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本人一般会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情境创设方式。
以“开元盛世”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初,本人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妖猫传》中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在视觉的作用下,回到盛唐时期。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为盛唐景象所吸引,不由地发出感叹。接着,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在我的激励下,不少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一画面展现的是哪一个时期的景象呢?”“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这样繁盛的景象呢?”“如此繁盛的景象持续了多长时间呢?”“这样的繁盛景象体现了什么呢?”……立足学生提出的问题,本人直接展现这节课的主题,带领学生们走进教材,探寻盛唐气象,为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呈现新知,帮助理解
在导入课堂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与教师的初步互动,为构建智慧课堂做好了准备。
接下来,就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了,即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且历史教材中展现的知识内容,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刻画,具有抽象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想这些历史事件展开分析,才能驱动他们由浅入深地建立理解,获取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实现由浅入深的理解,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提问。问题的提出,可以驱动学生自主思考,与教师互动,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获取有价值的历史知识,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学习质量。
以“科举制的创立”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本人联系各个教学内容,为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科举制与社会”该内容的时候,我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考试榜上有名对于读书人意味着什么呢?科举制的实施,谁是获益者呢?对谁的利益最大呢?科举制的提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这样的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会把握学习要点,同时有针对性地分析教材内容,探寻答案。在学生们探索问题的时候,我同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实现知识总结。在小组讨论之后,则进行集体讨论。在如此反复的讨论过程中,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基础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时点评,巩固内化
教学评价是历史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建构智慧课堂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评价,教师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还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不足,及时弥补,提高学习水平。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学生的历史学习也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在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会利用过程性评价,实时地点评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内化。
比如,在讲授“科举制的创立”的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了诸多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我会指出不足,或各自的思维优势,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地认知自我,有针对性地继续发展。
总之,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智慧教学法的特点,回归课堂,或者创设情境,或者提出问题,或者实时点评,实现与学生互动,在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优化教学,建构智慧课堂,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莉.动静结合,有的放矢——初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书育人,2018(07):53.
[2]陈洋,刘家良,胡凡刚,孟志远.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0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