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分别从“增强互动性,发挥学习制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精彩课题导入,提高学习动力”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字:小学音乐;互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课题导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在我看来,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在平时教学任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好动、活泼、好奇心重等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静下心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和魅力,进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增强互动性,发挥学习自主性
在以往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都习惯唱独角戏,不仅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形象音乐课程的进展,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增强和学生互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强烈的参与感,进而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讲解《我们的田野》为例,首先和学生互动,进行课题导入:大家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田野的中的情景,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然后带领学生熟悉音乐,在学生熟悉之后,由教师再领学生进行学唱,同时,在演唱的时候教师提醒学生在演唱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音乐知识。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成员的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唱,这一环节的出现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得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班级中开展“我是小小音乐家”的活动,鼓励学生上台积极演唱,教师在旁边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进行认真的评价,包括学生的优缺点,需要怎么做,进而给予学生正确的努力方向,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条件支持。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是平时教学之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完全投入在学习之中,做到眼动、手动、脑动,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以讲解《赶海的小姑娘》为例,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加深对歌曲的认知。在歌曲之中运用歌词和旋律充分体现海边的美丽风景,刻画小姑娘活泼、天真的想象。然后带领学生感受歌曲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在歌曲中作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风格的音乐,音乐是不是对整个故事的完整叙述,音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等等,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带领学生在脑海之中想象小女孩在地上捡海螺的各种情景,还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同时,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在平时教学任务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进而灵活运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完善教学模式,推动音乐课堂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画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彩课题导入,提高学习动力
在我观察看来,一些教师都是开门见山,直驱而入来讲解新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优点,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使得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宝贵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没有使得学生开始进入学习状态,面对这一状况,在实施教学任务的时候进行精彩的课题导入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
以讲解《音乐中的故事》为例,首先利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示《大象与老鼠》的故事,主要叙述老鼠和大象两个之间的遭遇,表现老鼠的自不量力和大象的硕大。然后进行课题导入: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只老鼠爬到大象的鼻子中,因此打败了大象的故事,大家觉得力量和智慧哪个更重要。一时间学生都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道假如空有力量,没有智慧,很难取胜,还有的学生说道力量比智慧更加重要。这一环节的出现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欣赏几首音乐,之后让学生分析几首音乐的不同之处,以及各个歌曲的特点。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的时候构建互动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注重教学的方式,学习音乐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亲听音乐,感受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爱上音乐,进而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勤加练习,端正学习的态度,适当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阮燕娜.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北方乐,2016,36(23):125-125.
【2】李芸.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9(6):15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