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意境影响儿童,我们从情趣教学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更加鲜明地去感受古诗词建立在语言文字之上的画面感、音乐感和故事性,在吸收、想象、融合、个性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情趣教学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之一,生动而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同时,古诗词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基于儿童阅读心理与特点,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与情感,结合学校“情趣课程”,架构“古诗词情趣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古诗词阅读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情境创设下的文本解读
古诗词教学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其在纸笔化评价中占的重要地位,常被师生作为背诵积累的重点目标,而忽略了古诗词的意蕴及其带给学生在文化、审美及情感等方面的体验。因此,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在恰当的情境下进行,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走近古代,走近诗人,走近故事,走近语言文字。
1.走近人物创情境
这里的人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诗人和古诗词中出现的人物乃至动物、植物。学生作为阅读者,往往以旁观者的视角或者是上帝视角穿行于这些人物之间。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所追寻的恰巧不是一清二楚,而是“意乱情迷”。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词人物的情境中去,以心会心,以情会情。
比如《回乡偶书》,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和孩童,从古诗内容逐渐向外拓展,采用孩童与诗人对话的形式,层层剥离诗人对世事的无限感慨。人物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进入古诗内容,进入人物内心,以身代之,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学生入境和出境的过程,就是深度感悟古诗词意蕴的过程。
2.感悟文本创情境
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常会提到“诗眼”和“文眼”,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往往蕴含着古诗词的核心文化。借助这些关键字词句,教师可创设文本情境,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感悟
《望天门山》这首诗中有两个字就用得非常妙。一“出”一“来”两字,把青山和孤帆的动态美展露无遗。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乘舟的李白,让过道两边的学生扮演两岸青山,模拟轻舟缓缓前行的情境。
在这种具体的情境体验下,再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刚才的感受,那么这一副动静虚实的大自然神奇画面就更为清晰了。情境的创设建立在古诗词时代、人物和语言文字之上,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走近古诗词核心文化的台阶,同时也取代了以往枯燥无味的机械教学,相信会更加适合新时代的学生,受到他们的喜爱。
二、雅趣拓展下的活动体验
1.布艺描摹诗文画面
情境创设下的古诗词阅读,当学生走进诗人及语言文字的内心,他的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就是古诗词的意境,是古诗词带给儿童心灵的熏陶。在课内情境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在课外以“布艺画”为项目,让学生把古诗词的意象,通过布艺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项目体验需要历经想象诗文画面,整体构思选材和诗人布艺创作三个过程,在这三个过程的体验中,是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度阅读和研究,同时也提升着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比如在古诗词中,我们首先可以选择一些写景类的,如《饮湖上初晴后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类古诗词与布艺画更为契合,可作为起始阶段的作品。还可以选择叙事类的,如《赠汪伦》《七步诗》等,这类古诗词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适合学生在布艺画中表现诗歌的故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互为转换,互为交叉之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核心素养的提升。
2.激活诗文韵律
古诗词本就是极具韵律美的文学作品,而如今我们的学生,总是以一种和尚念经的态度来对待它们。我们期望他们能用一个有趣的方式来传承古诗词。像把古诗词改编成歌词,让孩子们合着曲调,吟诵歌唱。
比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我们就可以用打莲湘的形式来进行展现,要完成这个项目,学生首先要有节奏地去吟诵古诗,这个节奏要与配乐紧密地匹配起来,哪些词不能拆,哪个地方可以断句,哪一个句子可以重复一下表示强调……这些项目中产生的问题,将带领学生进入很深的古诗词研究中去。诗中有声胜无声,语文素养与音乐素养的交叉点必将点亮古诗词的情趣,而我们的学生也将成为跨文化的沟通者。
总而言之,古诗词情趣教学,以“情境”“乐趣”“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历经情境创设下的文本解读,项目体验下的活动实践,趣玩评价的反刍学习,真正让古诗词的学习发生在课内外,融入在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观体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习力。
参考文献:
[1]江宝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甘肃教育,2019(04):94.
[2]桑吉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解析[J].学周刊,2019(0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