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唐冬菊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开始阶段, 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法治观念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开始阶段, 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法治观念,具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在这样的条件下,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凸显。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人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更加重视,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更新,开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的把握,提出了四点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点启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一方面是各学科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而后一点则要主要落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上面。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获取道德观念类知识的主要场所,良好的道德法治教学正担负着指引学生道德观念形成方向,促进学生个人思维正确发展的责任。但遗憾的是,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对于学生思想观念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从而导致在新课改之后开始大力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开展校园活动,促进意识培养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丰富的校园活动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利用这一手段来加强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在新课改之后,对于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多新的发现,教师也不能再拘泥于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门特殊的学科。这门学科与别的知识类学科不同,主要教授的是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内容偏抽象化。如果教师思想僵化,只一味地强调课堂上的理论教学,难免会落入下乘,得不到良好的教效果。因此,教师的心思要活泛一些,善于将各种道德观念藏到看似平常的活动中去。如此一来,在活动中,学生受了活动趣味的好处,又在自然而然中懂得了教师所讲的道理,所获得的收获也就更加地深刻了。
        比如,在“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自己家乡的文化,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教师就可以举办一场“请到我的家乡来”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自己家乡具有特色的物品或者技艺,然后将其带到教室中来。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看到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物品或者技艺,进而对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随着他人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夸赞和羡慕。学生也就会油然而生一股自豪和骄傲,对于家乡的一切更加欢喜。
        二、设计具体情境,增强学生感悟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也要学会通过一些具体情境的营造来帮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小学学生的社会阅历是很少的,对于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和道理他们往往没有切身的体验,只听着教师的讲述也就自然不会产生太深的认同感。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来设计一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自身代入其中。这样一来,学生原本缺少的亲身经历就被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在扮演活动中,学生也更加容易代入到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对于一些道理的认知也就更加深入了,也就更加可能对其产生认可。
        比如,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铁路、航空、公交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工作人员,代入到这些工作人员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一下这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方式。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一些必要的道具、一些视频语音的配合等等。

扮演铁路工作人员的学生就要在清脆的提示音中检查好乘客的证件,并在配好的火车行驶声音中向乘客们讲述一些火车的优点;而扮演公交工作人员的学生则要注意提醒乘客有意识地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注意个人素质等等。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对于我国现如今的交通体系也就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对于我们取得的交通成就也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三、鼓励学生实践,融入现实生活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还要将教学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化,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对所学道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即使在课堂上对理论内容讲得再多,如果没有实际的运用,学生也很难产生什么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在考虑到小学学生的能力范围的基础上积极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这种实践体验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比如,在“低碳生活每一天”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于低碳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过一天彻底的低碳生活。从上学的方式开始,学生要通过公共交通或者步行来到达学校,而在饮食环节,更是要注意不要使用一次性碗筷;在使用洗手间时,要注意随手关闭水龙头,在不热的时节,要减少空调的使用等等。通过这样的实际的低碳生活方式的体验,学生们也就认识到了低碳生活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它只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一些小小的努力,就能够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大大的帮助。有了这样的体会,学生也就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并影响到身边的人,为保护人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出一份力。
        四、树立优秀榜样,鼓舞学生进步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还要在学生之中树立起优秀的道德榜样来,以此来鼓励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履行课文上所提倡的道德观念。相比于考试成绩之类的内容,切实的好人好事更加能够给周围的学生们带来冲击和影响。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在每个星期一固定地表扬一下这一星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课堂上所学的道德观念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就在自己身边。这样一来,被表扬的学生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再接再厉,而其他的学生也会受到榜样作用的影响,敢于在日常生活生活中履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让道德观念不再是一句空话。
        比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重点表扬一下那些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贡献的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卫生维持中发挥了自身的作用,让公共环境变得更加良好,还是在课堂秩序的维护中出了力,严格要求了自己并影响到了身边的人,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表扬。而通过这样的 表扬,学生也就会收到一个清晰的信息:课堂上所讲的道德观念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也是受到了广大师生提倡的,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也就会受到鼓舞,对所学的知识也会更加上心,进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思维观念、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善于利用种种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其次要通过角色情景的模拟增强学生体验,加深学生理解;再次要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践,让学生切实地将所学观念运用到自身生活中去;最后还要通过道德榜样的发掘来鼓舞其他的学生,以达到整体的切实进步。
        参考文献:
        [1]黄雅芳.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9(30):55.
        [2]郭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才智,2019(27):107.
        [3]闫华栋.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