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知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虽然未被列入期末考试范畴,但是其对于小学生认识与了解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通过小学科学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老师需要高度重视科学教学。本文即是从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实验情境、创设活动情境和创设自然情境四个方面,对情境教学对低年级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提升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低年级;小学科学;课堂探究
随着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推出、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2017年一、二年级小学科学课的陆续开启,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一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小学科学老师在开展课堂知识讲解和探究活动组织时,其并不直接从科学知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而是先为小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拉近小学生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情境教学对低年级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创设生活情境,指的是小学科学老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其先挖掘科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然后以此为契机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当然,生活情境的创设并非仅仅是“药引”,而是要持续贯穿整体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使得学生在探讨生活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发现物体的特征”一课时,老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特征吗?”学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老师:“很好,现在老师给你每人分别发放两个不同的物体,你们可以尝试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好吗?”学生:“好。”此时,老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乒乓球、玻璃器、小木块、橡皮随机发到学生手中,然后启发学生找出二者的各自特征。学生:“小木块是方形的,而且外表比较粗糙。玻璃球是圆形的,表面比较光滑。”/“玻璃球的体积小,乒乓球的体积大。”/“玻璃球是透明的,乒乓球是黄色的。”/“橡皮有一丝淡淡的香味,而木块有一种木头味。”/“木块比较轻,而橡皮比较重。”老师:“很好,同学们想一想,刚才你们所说的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物体区分呀?”学生:“形状。”/“大小。”/“颜色。”/“味道。”老师:“很好,这些都是可以表明物体特征的不同方面,大家要牢记。”
二、创设实验情境
众所周知,科学知识的获取需要以一定的实验为根基,即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科学知识,唯此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虽然小学生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已经经过科学验证,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不能只做科学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应当培养其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对此,小学科学老师就需要为小学生创设一定的实验情境,以鼓励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证明和探索科学真理。
例如,在教学“谁轻谁重”一课时,科学老师就可以在为小学生分别发放不同的大小的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和大橡皮之后,即可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对自己手中的五个物体进行轻重排序吗?”学生:“能。”老师:“很好,但是你们怎么比较它们之间的轻重呢?”学生:“直接用手掂就可以。”老师:“现在同学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对你们手中的物体进行轻重排序。”在学生排序结束之后,老师即可询问学生们的排序结果。学生:“大橡皮、小橡皮、木块、塑料块、乒乓球。”/“大橡皮、木块、小橡皮、塑料块、乒乓球。”老师:“看来同学们掂量的结果不一致,那么究竟哪一种答案正确呢?”学生:“我们可以测量一下物体的种类,用数据说话。”老师:“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两人下发一台简易天平,你们可以对手中的物体进行比较,我们看看哪一方的结果正确,好吗?”学生:“好。”在学生进行重新称量之后,即可对五种物品进行重新排序,然后再和自身最初的结果进行比较。
三、创设活动情境
创设活动情境指的是科学老师在开展科学知识教学时,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活动教学,如此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展开积极地合作与互动,同时还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们的自主知识探究能力,促进小学生科学思维意识的培养。但是,科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教学时,其要注意分组的科学性,即保证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这既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展开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又是为了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时,科学老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分别为不同的学生小组发放数量相等的乒乓球、小方块、螺丝帽以及橡皮条等,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将以上四种物体分别装在四个方盒之内。在学生小组进行活动探究时,老师可以进行巡场监督,以了解不同学生小组的探究思路。在各小组探究结束之后,老师即可检验不同小组针对不同物体的装载数量,然后进行分组比较,找出其中装载数量最多的小组,并分享其物品摆放方式,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在相同容量空间内摆放更多物体的方法。在学生们的思路得到开拓之后,科学老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即在同一方盒内同时摆放以上四种物体,启发大家探究具体的摆放方法。
四、创设自然情境
所谓创设自然情境,指的是科学老师在开展科学知识教学时,其不能仅通过课本知识教学的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有效传输,而且还要通过拉进学生走进自然的方式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如此既能够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引导学生直观化的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校园里的动物”一课时,科学老师就可以先启发学生思考校园里有哪些动物。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吗?”学生:“喜欢。”老师:“那你们知道我们的校园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吗?”学生:“有蝴蝶。”/“有麻雀。”/“有蚂蚁。”/“有蜜蜂。”老师:“很好,但是我们的校园里只有这四种小动物吗,还有没有其他小动物呢?”学生:“应该有,但是又想不起来具体有什么。”老师:“那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寻找那些被你们遗忘的小动物,好吗?”学生:“好。”接下来,科学老师即可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开始挖掘校园里面的小动物,并且在带领学生寻找小动物的过程中,科学老师还要将不同动物的特征以及习性告知学生,以加深学生对不同动物特点的认识。最后,科学老师还要带领学生回归课堂,不仅要让小学生将自己所找到的校园里面的小动物记录下来,而且还要将其绘画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识。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情境教学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工作,其不仅需要科学老师分别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生分别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而且还需要注意情境创设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契合性,否则不利于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的应用。同时,科学老师在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活动探究时,其也要主要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即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引导,这是保证情境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明光.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58-159.
[2]王维.浅谈小学科学情境化教学[J].科教导刊(下旬),2018(12):136-137.
[3]邱月. 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应用分析[C].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