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送教上门是对残疾儿童少年的一种教育方式。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需要对教学进行科学构建。教育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提出针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策略的三大基本教学构建:一、以感知为着眼点的“起点性教学构建”;二、以“送温暖”为着眼点,挖掘和拓展送知识、送技能和送健康的“兼容性教学构建”;三、教师“主导”与家长“主施”的“长效性教学构建”。分别从目标起点、材料挖掘、家庭利用这三方面论述教学构建的动因、内容、形式。
主题词: 送教 策略 教学 构建
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十七条规定:“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此规定明确了“送教上门”是义务教育的方式。各地为落实残疾人教育工作,纷纷出台方案,部署送教上门工作。然而,深入残疾儿童少年家庭,面对这些残疾儿童少年,尤其是重度残障者,送教上门工作从哪里做起、怎样做才能为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社会适应作出一点有益的贡献,这就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事。我们《重度残障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策略研究》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着重研究了课堂构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三大基本教学构建。
一、以“感知”为着眼点的“起点性教学构建”
(一)“起点教学构建”构想的产生
如何进行送教上门的教学设计?如何实施教学?这是送教上门教学构建的指导思想问题,也是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问题。
我们《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策略研究》课题组在探究这个问题上,一开始经历了失败的教训。我们在没有足够了解和判断残疾儿童少年具体身体和智力情况的基础上,在“顶层设计”中,像对待普通学生那样,选取智力这个角度来进行教学,一开始就要让他们认识字母、拼音、文字、数字,学习书写、计算。结果,不要说有没有效果,根本就无法实施。因为这些对象大多都不会说话或不说话,有的有自闭症,有的像植物人,有的人在此而神不知在哪,呈现出不配合、不接近、无注意参与、无法学习的状况。
不过,我们有了一个发现,所采取的手段或多或少会在这些儿童身上有一定的反应,有的残疾儿童少年会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教育管理的得当,状况会得到改善。比如有两个六岁的,在我们刚刚送教时几乎还在襁褓中,有一个孩子的父母甚至都不愿意为其上户口。但是不到半年时间,尽管还仍然不会说话,但能自己行走,而且能自己玩玩具了,甚至对手机上的信息产生了感觉和兴趣。有一个都快15岁了,几乎跟植物人一样,但是当我们尝试用玩具响动、逗乐等方式让他感知时,他的眼睛竟然转动了,甚至有了一点似乎是微笑的面部表情。
正是这个发现,给了三点启示。其一,这些情况复杂、教学难度大的残疾儿童少年即使残疾程度再深,他们总会感知一点的,感知,在大脑里总会有意无意地接收和加工一些信息,感知、接收和加工后对他们总会有所改善。其二,给这些孩子一个合适的发展目标很重要,很关键,而现实告诉我们,确立这个目标的着眼点就更加重要、更加关键,这个着眼点就是“改善”。其三,可以以这个“感知”为着眼点,进行起点构建教学。
于是,我们以“感知”为着眼点的“起点教学构建”的构想就瓜熟蒂落了。
(二)“起点教学构建”的思路
构建这个教学的思路是开阔的、资源是广泛的,要抓住的就是“感知”这一着眼点。
1.看的感知训练。一是注视感知训练,让无注意参与或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残疾儿童逐渐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事物或环节上;二是移动追视感知训练。让残疾儿童发现物体、训练注意转移、训练眼与脑的支持和协调;
2.听的感知训练。通过听声音的训练,让其大脑获得感知和刺激,并且通过判断声音的方位、声音的转移、声音的强弱等来训练其大脑或肢体。
3.味觉感知训练。通过品尝来感知物品,建立各种物品味道的概念,产生喜欢和拒绝某种味道思维倾向,同时也训练味觉器官。
4.嗅觉感知训练。通过嗅觉来感知物质,建立各种物质气味的概念,产生喜欢和拒绝某种味道思维倾向,同时也训练嗅觉器官。
5.触觉感知训练。通过触摸、应用、把玩等来感知物质的大小、形状、性状(比如冷、热、凉、烫、柔软、尖锐、轻重、干燥、潮湿等),同时,通过这些训练活动,让他们产生兴趣、产生对物质的喜好和拒绝的思维从而建立安全的观念,在训练中让大脑和肢体得到有益的康复训练。
(三)怎样构建起点教学
怎样构建一堂以感知为着眼点的课?
我们在送教中通常都要“送温暖”,并且借助送温暖来拓展实施送知识、送技能、送健康。有一次我们送温暖的物品就有苹果,就借助苹果来构建课堂。
面对一个处于启蒙阶段状况的残疾儿童、或者不说话的送教对象、或者几乎不能动的对象,教他们认识“苹果”,怎样构建和实施“感知”的教学呢?首先,你别考虑他们能不能在你的教学中进行配合、能不能表达出来、表示出来、表现出来,不要急于看到你期盼的效果显现,你的着眼点就是让他们感知,反复的感知,不断地感知,在这种感知中,刺激他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从而在大脑中摄入苹果的一些信息,产生苹果的名称、形状、色彩、味道、气味印象,甚至进而产生与之相应的文字、数量的一定概念。
教学中,可以这么操作:
事先将“送温暖”苹果洗干净。教学前要注意激发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
1.感知名称:教师可亲地拿出一个苹果,说“喜欢吃苹果吗”?拿在手上强调苹果的名称说“苹果”,教师再说一遍;目的是让其耳朵听到“苹果”这个名称,摄入“苹果”这个信息。
2.感知形状。拿在他们的手上,把着他们的手摸,比划转一圈,继续说“好可爱的苹果啊,圆圆的。圆圆的苹果”,教师再重复说一遍;
3.感知色彩。教师选取一个颜色更红的,拿在孩子们眼前晃一晃,说“好漂亮的苹果啊,红红的,红红的哦!”,教师重复再说一遍;
4.感知气味。帮助他们把苹果放到鼻子跟前让他们闻,说“香不香啊?--好香的苹果啊,苹果真香!”,教师同样重复着说;
5.感知味道。将洗好的苹果切上一片放进他们的嘴里说“尝尝,好不好吃?”、“老师也尝尝”、然后说“好甜啊!苹果好甜!甜甜的苹果”。
6.然后总结式的说“一个可爱漂亮的苹果,又圆又红,好香好甜啊”,重复说一遍。
在这一系列的“感知”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摄入了苹果、圆圆的、红红的、香、甜等信息,有了对苹果的大概的信息甚至是清晰的印象,进而产生喜欢吃苹果、苹果是个好东西的认知概念。
7.如果大一点的残疾儿童或者残疾程度不那么重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对感知进行拓展和延伸,升华为认知。
(1)用印制好的配图识字的识字画册教他们感知“苹果”这两个字,手把手教他们画苹果,进一步加深对名称、形状、色彩、味道的印象。
(2)也还可以因人而异拓展到建立数的概念和简单计算的教学构建:
教师可以继续说“哇,这么又香又甜的苹果还有呢!”,“我们一起来数数看有几个?”
然后把着他们的手将苹果一个一个的拿出来,教师同时念“一个、二个、三个……”,重复再数再念。
(3)如果智力相对好些的,还可以进行简单运算的感知和认知:
可以用图文学习材料,将数字与图对应起来,手把手教他们写出“1、2、3、……”;
简单的加减法思维构建。教师把着他们的左手,拿出1个苹果,说“这边1个”,再把右手拿出1个苹果,说“这边1个”,然后将两个苹果靠在一起,说“现在是2个”,重复说“这边1个、这边1个,合在一起,变成了2个”。
这样的方法就是以“感知”为着眼点的课堂构建。以看、听、闻、尝、触这些感知点为引领,以在这些感知点上注入训练的目标,借助材料让残疾儿童接受感知和认识事物的训练,从而让大脑和肢体得到康复训练,改善他们的现状,为他们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二、以“送温暖”为着眼点,挖掘和拓展送知识、送技能和送健康的“兼容性教学构建”
送教工作中有一项内容叫“送温暖”,就是给残疾儿童少年及其家庭送去一些物资。
原本是为了慰问、资助和安抚,给这些儿童及其家庭一些穿、睡、用、吃、喝的帮助,给儿童补充营养、提供欢乐因素等。这是每次送教几乎都要有的,甚至送教之初对那些“不可教育者”就是这么一种送教方式,送件牛奶、送几斤水果、送件饮料,有时大方一点送几斤猪肉、一桶植物油,更大方一点买件衣服、鞋袜、被子。
我们课题组在经历最初的“顶层设计”构建课堂的教学无法取得效果的“失败”之后,在探寻构建新的课堂构建形式,各组的反馈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这些儿童也会对我们送去的某些玩具感兴趣。我们茅塞顿开,决定从送温暖中入手,以“送温暖”为着眼点寻找突破口,进行拓展性的教学构建。
(一)挖掘和利用“送温暖”中的送知识、送技能和送健康因素,拓展和延伸它的功能
送温暖不再是单纯的送物资,而是在这些物资中赋予智力、技能和健康的因素。比如,我们买个玩具,这个玩具就要求负载有识字、简单的算法、音乐、绘画等功能,甚至负载有肢体训练、感官训练、生活常识学习、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等内涵。又如我们买衣服,不只是简单的送到就完事,还要训练他们学习穿换衣服鞋袜,感知天气的变化的概念甚至根据季节和天气识字写字,懂得冷暖,懂得感恩。再比如我们送营养品、水果,也要充分利用这些食物,教他们感知各种味道、识字、感知数量概念以及洗水果讲究卫生、不贪吃习惯的养成等,送盥洗工具就要训练他们洗脸、洗手、刷牙、搓洗帕子等。
这些负载和涵盖的因素非常广泛,概括起来,包括如下方面,可以针对对象特点,在教学构建进行选择,可以单一的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1.运动能力矫治、康复、提升训练。比如,买个多功能轮椅,就不仅仅只有代行作用,应用它还可以训练腿的肌肉、脊柱活动、手的肌肉力量、四肢的配合、方向的把控,可以帮助自己到室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交流、获取宽松愉悦的环境、减轻大人的照顾负担。一个遥控玩具车可以训练双手的协调、大腿协调与支配、头颈部的转动、眼球的转动、方向的辨别、听口令进行操作的语言感知与行为协作训练等。
2.感知能力。比如送水果,可以借助水果感知形状、色彩、味道、大小、数量、轻重。一个响铃,可以训练注意、听辨、转向。
3.认知能力。比如一个苹果,可以认识苹果是圆的、红的、甜的、香的、可以吃、有多个等概念。
4.言语交往能力。一个儿童多功能电子琴可以听、跟着唱、对话。一个儿童电子售货机可以学习训练听要求“售货”、“收款”、“存钱”、“结账”、“开单”等。
5.生活自理能力。送牙刷、毛巾,可以用来训练和养成爱讲卫生的习惯。衣服鞋袜可以训练穿、换、扣扣子、解开拉链
6.社会适应能力等。智能手机可以学习打电话、网购、游戏、听歌、看书等。
(二)借以引导和激励他们参与智力学习、技能训练和健康学习训练
借助送温暖的物资来引导和激励这些孩子们参与智力学习、技能训练和健康学习。比如想玩玩具,我们叫他们先识字、写字、绘画,做得好,就可以去玩,下次就可以买他们喜欢的玩具。或者要按照要求来操作,比如按照要求搭积木、拼图、按方向要求驱动玩具车等。如想吃营养品或水果,就要学习热水、盛水洗脸、洗手、搓洗帕子、学换衣服等。
(三)送温暖物资的教学构建价值取向
“送温暖”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决定了在物品的选择上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物资选择上要求必须精心、细心和耐心,有目的性的选择。
1.根据课程的推进和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与课程教学相搭配的。
2.根据对象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他们自身改善和发展的。
3.根据功能利用,选择功能突出、性能更好的。
4.根据时令和节日,选择与季节和节日相符合的。
5.根据经济适用的要求,选择兼具多功能的。
6.根据兴趣诱发的功能,能首先能吸引儿童的。
7.根据家庭的需要,兼具补充、支持、抚慰用途的。
在送温暖中送知识、送技能、送健康,应该说是送教课题研究的最大价值发现,可以使送教工作变得易行、经济、有趣、温馨、广阔、有深度、有效,值得深度研究和推广。
三、教师“主导”与家长“主施”的“长效性教学构建
学校教师的送教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对待残疾儿童少年的把握也没有家长那么清楚和完整,教师方式再好,也无法替代家长的亲近和关爱,重要的是,家长可以随机进行教育。所以只有建立家长参与的机制才能实现长效的目标。为此,可以摸索和尝试学校送教为主导,家庭和家长为主施的模式。
一方面,由送教教师通过教学示范、提供一些资源、灌输一些理论,鼓励和布置家长实施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开办家长培训班,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比较系统地对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成为“二传手”。
(一)教师教学示范
1.课前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到三节课,最好能兼具多方面的内容及目的,完整规范实施;请家长全程认真观看或参与;
2.目标性项目内容:康复性运动训练示范、启智性教学示范(感知、认知)、言语交往能力训练示范、生活自理能力要点训练示范、社会适应能力引导示范。
3.课后交流:与家长进行要点式交流,包括教学的目的,设计意图,材料运用的意义,康复、教学和训练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让家长了解意图、要领。
(二)家长培训
1.形式:集中培训
第一次集中培训前,为顾及家长的一些心理感受,可以选择条件具备但又相对保密的地方进行。培训前做好思想疏导工作,确保积极参训,保证的质量。
2.主要培训指导内容
心理疏导课
目的:引导家长正确对待残疾孩子,消除羞耻和回避心理,以积极的心态,有爱心、信心和决心,以乐观的态度采取措施,寻求对孩子的改善的办法,让家庭和孩子看到希望。
内容选取:1.教师的开导讲话;2.教师列举残疾儿童教育成功的案例;3.观看残疾儿童教育成功的案例影视。
技术课
首先要开导家长懂得重复性、渐进性、长时性和激发性的发展规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
第一方面 运动训练指导
指导家长懂得方法方式和过程:
由家长示范、动作帮助、口语指导进行→逐步过渡到由家长辅助到只给口语(也可辅助手语)指导→最后达到儿童自己能完整做出来。?
第二方面 语言训练指导
指导家长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训练特殊儿童的语言:
随机指物训练。当孩子看到一件事物,家长及时说出事物的名称,比如,“小狗”、“小猫”……,重复说给孩子听或者让他们也说说。
随机语言训练。让孩子多听多看,大人在什么做事或发现什么事都要有意识地说给孩子听,指给孩子看,形成积累,加深印象。比如:“妈妈在洗衣裳”、“看、爸爸回来了”、“小狗跑了”。
带领参加家庭生活,带孩子去探亲访友,上街,去公园,让他有目的地接触广泛的语言环境。
懂得及时表扬鼓励。不要批评他不会说、说得不好,而要善于发现和鼓励他的微小进步,用亲昵的、温馨的方式鼓励他们。
懂得引导和带领孩子游戏和模仿,调动特殊儿童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家庭的轻松环境中进行的,诱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促进他们的表达。?
第三方面 感知和认知训练指导?
引导家长懂得从感知开始进行认知训练。
1.感知和抽象引申。比如:从拿起一个苹果观看和触摸,学会“圆”;看小猫钻到椅子下面,?学会“下面”;触摸凉水,懂得“凉”;拿出2个苹果,学会“2”等等。
2.操作性训练。陪孩子搭积木、拼图、拆解和组合玩具,在感知中建立一些事物的性能、结构、关系等概念。
3.情景感知和情理引申。在看电视或看画册时,实时地、激趣式地叙述或描述情节、人物,或者适当根据情节表演,通过诱发时的语言和方式认识故事中的任务、情节,询问和应答,以锻炼他的思维能力。
第四方面 社会行为训练指导
1.指导家长消除消极心理,认识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指导家长懂得带领孩子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参与游艺活动、说唱、模仿做事,促进孩子的改善和发展。
3.指导家长懂得渗透社会行为道德规范。比如见人打招呼,说“谢谢”、“您好”、“请坐”,过路要注意看车子、信号灯等。
第五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指导
1.指导家长认识到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2.指导家长从日常生活小事训练起:学会自己吃、喝、穿、走、坐、站、躺、简单的洗漱和大小便。
在构建学校主导和家庭主施的教学模式方面要根据家庭情况,分别对待。家长文化程度很低的或者大人本身智力存在问题的,只能进行生活习惯方面的,文化程度高的,可以综合性开展。至于那些繁忙的家庭、留守儿童和家长智力低下的,还得主要立足于教师的送教。
教有法而无定法,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永远在路上。这里提出的三个教学构建是实践探索的结果。结论突出客观性、实践性、基础性和可行性,旨在为送教上门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