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有意思”的道德与法治课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韩海宏
[导读] 新时代,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新时代,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千千万万的思政课老师的肩头,课堂作为主阵地,任务目标的完成都要通过课堂来完成,一节有意思的课和一节有意义的课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是观念、方法、目标要求等因素的大转变。
        主题词:有意思,导课,教学方法,素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呢?这就要求教师狠下功夫,将课从“有意义”讲的“有意思”,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导课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在怎样的氛围中完成,这与导课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像我们唱歌一样,开口唱的是什么调,这首歌曲将以什么样的调唱完。所以教师在导课上应多下功夫,从一开始就提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点燃师生学习激情,课效将事半功倍。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注重导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和对新知最渴求时,没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心灵共鸣,缺乏激情,这节课的“调”没起好,整节课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讲《法律为我们护航》这节课时,我通过案例进行导课,案例是:有一天当你回到家时,发现本来锁着的家门虚掩着,你在门口听到里面有翻动物品的声音,透过门缝你看到一个陌生的男子在你家正在翻找着什么,你马上意识到你家进小偷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办?请同学说出自己的做法,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瞬间火爆,学生纷纷发言,参与热情高涨。接下来,老师要做的就是梳理归纳,点拨引导,一堂课在求知欲“爆棚”的状态下进行着,可想课效一定不会差。
         二、教学方法尽可能选择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各种教学方法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但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选择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是最佳的,先说情境教学法,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主角,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抽象难懂的知识有了感知,这样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就浅显易懂了,让知识更接近生活、融入生活。

例如在讲《网上交友新时空》这节课时,我设计成微信聊天模式,分别用真实身份和虚假身份设计话题,让学生参与到聊天中来,通过聊天,让学生认识到了网络交友的利和弊,以及网络交友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是将呆板苦涩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生动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会了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不断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理论水平。例如在讲《依法行使权利》这课知识点“维护权利守程序”时,设计的案例是:小明家买的不到一个月的空调突然自燃,引起了火灾,损失严重,小明一家人该怎么办?联系生活实际,请你出谋划策。为什么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联系课本知识呢,因为生活实际中肯定有一些通过正确途径和方式维权的行为,也有一些不按正确途径和方式维权的行为,这些学生都会提出来,老师只要通过行为不同结果不同的巧妙点拔,学生自然就认识到了维权要守程序,同时也能从不同的提议中学会维权的途径和方式。
         三、素材的选择要遵循地域性、时效性的特点,要贴近学生生活。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人文理念不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素材的选择尽量选择当地的素材,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会看到、会感受到的事件,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选择其他地域的素材,容易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素材的选择要遵循地域性的特点。其次,素材的选择还要有时效性、真实性的特点,选择素材时选择一些当前发生的国内外人人皆知的大事件,将这些事件引入课堂,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会大大提高,也能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亲社会行为和爱国情感。最后,素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选择素材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选择一些贴近他们生活、贴近课本知识、他们容易理解的素材,这些素材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避免晦涩难懂的局面。避免选择一些脱离他们认知能力、脱离他们生活、苦涩难懂的素材,这些素材不仅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而且使他们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将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有意思,任重而道远,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去积累、去探索、去总结,始终坚持习总书记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八个统一,用心做教学,用情做教育,从学生的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基础性素养、通识素养入手,“有意义”的道德与法治课必将成为“有意思”的道德与法治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